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媒体:韩国哪来的满汉全席?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3-05-05

  “韩国宫廷‘满汉全席’的表述不妥……所谓宫廷宴更像是火锅店‘小料台’、村子流水席。”近日,因韩国旅游发展局在官微中宣传韩国宫廷的“满汉全席”,引发群嘲。

  争议内容已撤下,说明当事方已承认错误,不必再论。

  有趣的是,有学者却认为此说有理,因清代官方记录只有“满席”“汉席”,无“满汉全席”,据说“满汉全席”还可作形容词,表示菜式丰富,“就像年夜饭特别丰富,就会说,‘哎呀,今天吃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建构的产物,不同时期的内涵不同,但把“满汉全席”当形容词,绝非常见用法,至少不能当成“俺也有满汉全席”的借口。

  韩国旅游发展局在官微中称:“这些从朝鲜时代流传下来的宫廷料理,绝对是韩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每一道料理都是严格选用时令季节进贡的新鲜食材,经过顶级‘大长今’之手,才能出现在王公贵族的餐桌上。”这哪里是当成形容词?

  “满汉全席”是传统文化资源,应予保护,“以一种博大宽广的胸襟和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去看待这个事情”,也不能主动放弃历史书写权,否则“宽容”就成了是非不分。

  在“满汉全席”的研究方面,国内著名学者有赵荣光和吴正格,观点有分歧,前者重澄清事实,后者重发展史梳理,相信他们都不会赞同韩国宫廷也有“满汉全席”。

  与其怼人,不如真正搞明白“满汉全席”是怎么回事,本文兼采赵荣光、吴正格两位先生的观点,予以介绍。

  “满汉全席”始于民间聚餐

  “满汉全席”初源,可能来自“食肉之会”。

  据梁溪坐观老人的《清代野记》:“凡满州贵家有大祭祀或喜庆,则设食肉之会,无论识与不识,若明其礼节者即可往。”都是席地而坐,“坐定,庖人则以肉一方约十斤置二尺径铜盘中献之”,“肉皆白煮,例不准加盐酱,甚嫩美。善片者能以小刀割如掌如纸之大片,兼肥瘦而有之。满人之量大者,人能至十斤也”。

  参加“食肉之会”,客人只准吃,不能带走,“食毕即行,不准谢,不准拭口,谓此乃享神馂余(馂音俊,馂余即剩余的食物),不谢也,拭口则不敬神矣”。乾隆皇帝都要尊重“食肉之会”的规矩,“自用御刀割析,诸臣皆自脔割,尊国俗也”。

  北方汉族有类似的“填仓节”。据明代刘若愚记,正月“二十五曰填仓,亦醉饱酒肉之期也”,到清代北京,已是“人家市(意为买)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

  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称:“惟是京师居民不事耕凿,素少盖藏。日用之需,恒出市易。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今好古之家,于是日籴米积薪,收贮煤炭,犹仿其遗意焉。”未免望文生义,“以宴代祭”原本就是东北、华北的民俗。

  当时东北民风更淳朴。据清康熙时杨宾的《柳边纪略》:“食用之物,索于所有之家,无勿与。值一两以上者偿之,否则称谢而已。若有而匿不与人,或与而不尽,则人皆鄙之。”此时清军“罄国入关”已几十年,依然如此。

  多尔衮确立新宴制

  满洲的“食肉之会”,与汉人的“填仓节”,在关外汇成“满汉通吃”。学者洪光住曾说:“在清朝以前,满菜和汉菜已经存在……在广大城乡间,特别是满、汉共居地区,平常或节假日的时候,满人请汉人吃满菜,汉人请满人吃汉菜,或者满、汉两家各自拿自己的菜合桌共餐,成为小型满汉席。所以,满汉席在清朝以前已经存在是可信的。”

  满菜以饽饽和烧烤为主。

  当时东北多黄米、小米,粘食风行。据朝鲜使节洪大容记:“饭米皆山稻老米,燥恶不堪食……凡仓庾积米者,必和水而涝之,待其干而储之,可得数十年不坏。中国用此法,每年粜陈而籴新。故民间为粮者,皆陈恶如此云,未知是否也。”

  汉菜以鱼肉为主,与满菜互补。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于顺治元年(1644年)确立了新的光禄寺宴制。光禄寺始设于北齐,主业门卫,兼职膳事帐幕,唐以后,成专掌朝廷宴事的机构。清光禄寺制基本上循明制,但正如吴正格先生指出的,“内瓤却有变化”:

  一是管理者变化。主管大臣由满官担任,下辖部门则满官、汉官各一;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