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从49%提升到55.7%
八年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从49%提升到55.7%
草场绿了 牛羊肥了 牧民富了
俯瞰中国大地,东起内蒙古草甸草原,西至新疆戈壁,南到青藏高原,中国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41.7%。
你可知道,草原是中华水塔、江河源头,是防风固沙、涵养水土的生态屏障。
你可知道,草原是70%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
你可知道,草原是呵护大地的绿色“皮肤”,是维系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近8年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49%提升到55.7%。这6.7个百分点来之不易!
“沙龙滩的‘沙龙’走了,野牛乡的野牛回来了”
“看着草绿,闻着草香,儿时的草原回来了。”牧民玛久赶着牛群,徜徉在“绿海”中。这里是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沙龙滩,祁连山和黑河水共同滋养着肥美草原。
可回忆起过去,玛久心痛不已:“牛越来越多,草越来越少,到处都是鼠洞,裸露干裂的草地像龟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过度放牧,110余万亩草场中有35万亩草场变成黑土滩,一到春天常刮黑风沙,大家都不敢出门。
给草原治病,不能再等!
几年时间,沙龙滩禁牧涵养、圈养牲畜、补播植被……绿草多了,“沙龙”走了,沙龙滩植被覆盖度从10%提高到80%以上,“牧草能过膝高了,真美啊!”玛久的喜悦发自心底。
保护草原,接续奋斗。绿,从祁连山脚下延伸——8年间,草原面积不断恢复,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增加近1亿吨,连续8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大地的绿色“皮肤”变美了、更健康了。
变化来之不易。
草畜平衡,减畜、休牧、轮牧措施精准发力。
“一下子减少400多头牛,心疼牛,更心疼草啊!”来自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的康巴汉子公秋迟坦言,“想找好草,只能走得越来越远,牛还吃不饱!”
让疲惫的草原“喘口气”,公秋迟掏出卖牛的钱修了圈舍,“建暖棚有补贴,标准化养殖增效益。”在甘孜州,禁牧4500万亩,实施草畜平衡面积7963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到2019年底达到83.9%。
以草定畜,草更多了,牛羊更膘实了。截至目前,全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实施面积已达到38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63%,惠及1200多万户牧民。
科学治理,生态修复久久为功。
草原金绿,河湖丰沛,百鸟蹁跹。内蒙古乌拉盖草原牧民曹磊感叹:“治好了盐碱斑,我家草场起死回生了。”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围栏封育、撒腐殖酸,让他家3万亩退化草治愈,平均植被覆盖度达40%—60%。
“把沙丘分成若干格子,点播灌木,播撒草籽,一年又一年,草原就复活了。”走在宁夏盐池县猫头梁村的山坡上,脚下踩的是麦草方格,盐池县林草部门相关负责人说,近10年,全县超过120万亩退化草原得以恢复,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
“不能饿着肚子保生态,牛羊定居,牧民变富”
“光养草不养牛,吃啥喝啥?”把牧鞭交给合作社,青海省泽库县拉格日村牧民赛日加布一开始想不通。
“一百多亩的草场上挤着几十头牛,草都快啃光了,牦牛个头还没藏羊大。”合作社理事长俄多劝说,“加入合作社,草地划区轮牧,牲畜分群饲养,搞生态养殖,一定能草儿盛、牛儿肥。”
几年下来,赛日加布服气了,“这一步走对了!”去年他分红加上务工,收入10多万元。更让他高兴的是,黑土滩不见踪迹了,草场变大了。
“不能饿着肚子保生态。”全国268个牧业及半牧业县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占57%,牧民90%的收入来自草原。草原是牲畜的“粮仓”,是牧民的“饭碗”,也是居民的“菜篮子”。
保生态富口袋,畜牧业加快向绿色生态转型升级,撬动生产、组织、经营方式之变,实现草好牛壮人富。
从无序游牧到科学饲养,禁牧不禁养。
在科尔沁草原,牛羊过上“定居”生活。“住的是棚舍,遮风挡雨,吃的是苜蓿配青贮,营养全面。比起游牧,一头牛多长300斤,算下来就是几千块。”内蒙古科右中旗昂台屯牧民崔建国感慨。
在呼伦贝尔草原,牛羊可以“串门”。“拆围栏,我举双手赞成!”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米吉格道尔吉说。“家家设围栏,牛羊盯着一块啃,哪能受得了,草场就像得了‘皮廯’”。整合草场,四季轮牧,完成季节性休牧15万亩,划区轮牧24万亩,草场改良15万亩。
还是养殖,但方式变了。舍饲、半舍饲养殖,草原流转,异地借牧……一系列举措既让草原“歇一歇”,又让牲畜吃得好。
从一家一户到抱团致富,减畜不减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