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 正文

铸就“绿色万里长城” 三北工程建设实现多元共赢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8-20

  “绿色万里长城”如何铸就

  ——三北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元共赢

  【经济界面】 

  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三北)等北方辽阔的疆土上,有一座“绿色万里长城”正在崛起、延伸和扩展,这就是有着“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之称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三北工程北拒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内保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南护北京、天津等要地,近半个中国的生态安全、上亿人口的脱贫致富,都与这一工程息息相关。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发布消息,三北工程五期即将完成,40多年来,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目前工程取得了哪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北大地怎样实现由黄到绿的山河巨变?如何创新生态扶贫模式,让更多人从工程建设中获益?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1.生态之困与增绿之路

  场景

  落差数百米的陡峭石崖上,层层叠叠的翠柏顺着黄河河道,一直绵延到天际。这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三北工程人工柏树林。历史上,晋陕大峡谷所在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水土严重流失面积超过80%,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如今这里已成生态旅游胜地。

  绿水青山,曾是三北大地的长久呼唤,三北人民的共同心声。

  饱经风雨的三北大地,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日月更替的自然变迁中,在人类数千年的过量索取中,绿色渐渐远离这片土地,森林消失,草原退缩,黄沙肆虐,灾害频发,地瘠人贫……这里沦为荒凉贫困的代名词。

  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展,年风沙日数常达80天以上,形成了从新疆到黑龙江绵延万里的风沙线。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每年每平方千米侵蚀模数达万吨以上,全区每年冲走氮磷钾肥2800万吨;每年流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有80%来自这一区域;每年有3.2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使下游河床以每年10厘米速度上升。

  失去绿色,大地也失去了生机和活力。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土地生产力极低,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仅为2000公斤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甘、宁、青4省份平均每年调入粮食达1.3亿公斤。

  三北大地受荒、沙、风之灾,三北人民受地瘠、粮匮、产乏之苦,根本原因是少林草、缺绿色。党中央在决策建设三北工程时指出,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率低而不稳,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三北工程建设启动实施40多年来,始终把恢复绿水青山作为首要任务,大规模植树造林种草,持续修复自然生态。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788.2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以来,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连续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年均沙尘暴天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其中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得到初步治理,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

  2.机制创新与综合治理

  案例

  展开地图,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从西南向东北牢牢地包围着甘肃民勤县。为推进生态治理,民勤县建立健全“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坚持“谁经营、谁投入、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将国有治沙生态林承包到户,通过治理经营、发展林下特禽养殖、种植中药材等方式,拓展新的增收致富渠道。经过科学治理,如今的民勤已然成为一处绿意盎然的希望之地。

  绿水青山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底色。40多年来,三北工程大笔播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科技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通过创新融资机制、购买式造林等方式,探索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投入工程建设的机制。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