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 正文

长学制教育改革 9年培育中医“双料”拔尖人才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1-02-18

  与传统的中医学本科五年制,再加三年硕士、三年博士的教育模式相比,长学制有利于集中教学科研资源,培养高层次中医药拔尖人才。

  马民

  暨南大学研究生院执行院长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在抗疫防病治病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让人们对中医药的理解更为深刻,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未来的中医药人才如何培养,才能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高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不久前,教育部官网刊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就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提出改革意见。

中医药人才培养仍面临困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为构建独具特色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培养出近200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实现了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元化全覆盖。这些中医药专门人才在积极服务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

  “我国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大致分两种模式,即传统中医药人才的师承培养模式和现代中医药人才的院校培养模式。”暨南大学研究生院执行院长马民教授近20年来一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前,在大学里,中医专业学制一般是5年。“大部分是以集体授课培养模式为主。前两三年,学生基本是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进入临床实习。但中医学科有着自己的特色,学派众多,有寒凉派、温热派、补土派、养阴派等,需要学习的内容实在太多了。因此,容易出现实践与理论学习不能很好地互融互促,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马民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也曾撰文指出,目前在我国医学院校,学科、课程之间还存在明显边界,缺乏有效的交叉融合。对于中西医来说,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体系也并不完全相通,仍然存在壁垒。

  院校教育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缺失、中医教学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中医技能匮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中医的传承和人才培养之困境。

  《实施意见》的出台,意在破局求变,进一步推动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教育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长学制更有利于集中教学科研资源

  《实施意见》提出推动中医学长学制教育改革,试点探索中医学九年制人才培养。马民认为,长学制的目标主要在于聚焦拔尖人才的培养。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长学制医学教育模式应与其他各种学制并存,以适应不同层次医疗体系的社会需求。目前,我国已有部分中医药大学率先开展了九年长学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其自2015年起新增设中医学(九年制),实行“九年分阶段,本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医学基础教育、研究生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融合。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学博士学位培养双重要求,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

  “与传统的中医学本科五年制,再加三年硕士、三年博士的教育模式相比,长学制有利于集中教学科研资源,培养高层次中医药拔尖人才。”马民说,“不同于西医的标准化,中医药在诊疗过程中讲究‘辨证论治’。有时候同一套治疗方案可以用来治疗不同的病,只改变药物剂量就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有时候针对同一种病,又会采用不同的方案。要把‘辨证论治’应用到临床上,真的需要累积很多经验。”

  马民指出,长学制在培养中医药人才上,除了理论教育外,将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和专业化人才培养。这样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专家、学派,掌握到各个系统的疾病特点,真正继承中医的精髓。

  在马民看来,对于长学制教育下的中医学学生而言,培养守正创新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他指出,老师可以把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体系中,使学生不仅了解到常规的中医药传统理论和临床技能,更能够了解临床基础研究,培养自主研究能力,从而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