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为火箭升空搭起“天梯”的人
一张方寸大小的纪念邮票。
邮票上,宇宙星河浩渺,圆形飞船穿梭其间,一枚火箭正冲出地球,飞向太空。邮票一隅,赫尔曼·奥伯特目光深邃地凝望这片星空。简单的图像,勾勒出人们对这位“欧洲火箭之父”的敬意。
在世界航天史上,奥伯特是一颗璀璨的“启明星”:他创立了空间火箭点火的理论公式,率先用数学方法阐明火箭脱离地球引力的方法和速度;他是第一个完整介绍宇宙飞船及其发射飞行原理的专家;他与航天爱好者聚集在一起,成立宇宙航行协会……奥伯特关于火箭推进的著作,曾被誉为航天领域的“圣经”。
V-2弹道导弹。
欧洲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
埋下太空梦想的种子
赫尔曼·奥伯特心中,一直埋藏着一个梦想。
1894年,奥伯特出生于奥匈帝国的一户医生家庭。11岁的年纪,奥伯特就深深沉浸在《从地球到月球》描述的世界:“星云仿若庞大的雪片,太阳是光辉夺目的圆盘,月球寂然不动地停立在星辰世界的中心……”
这一部由儒勒·凡尔纳创作的小说,为奥伯特开启了想象的大门。他怀揣着乘坐火箭冲向云霄、越过大气层的遥远梦想,在心里悄悄埋下对太空的憧憬。
书中,冒险家们坐在“炮弹”上冲出地球。合上小说,奥伯特依旧忘不了书里描述的发射过程和计算轨道的方法。通过计算和试验,他发现“用大炮发射飞行器”简直是天方夜谭,反倒是故事中用于改变飞船方向、降低飞船速度的火箭,十分具有可行性。
自那时起,奥伯特就断定,如果有一种方式能将人类送上太空,那一定是火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医学学位的奥伯特被卷入其中。他加入奥匈帝国军队,成为前线的一名军医。在目睹过战争的残酷无情后,奥伯特心中再度浮现出“火箭”的概念——
如果能发明一种火箭,将炸药快速投掷到敌方阵地、炸毁碉堡,不就能减少己方人员的伤亡吗?如果新武器的发明能让战争进程缩短,双方士兵不就能少受些折磨吗?
于是,奥伯特重拾儿时的梦想。他放下手术刀,转而开始钻研物理学和数学,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推导轨道动力学方程上。
1923年,一本名为《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的小册子在欧洲畅销。书中关于火箭、卫星、宇宙飞船的设想,令无数星际航行爱好者心驰神往。
这本小册子,其实是奥伯特的博士论文。论文里,他用详尽的公式和缜密的推导论证了通过火箭飞向太空的可行性。然而由于推导过程复杂、想法过于超前,这篇论文被评审委员会以“脱离现实”为由驳回。
论文被拒后,奥伯特没有按照委员会的要求重写,他选择放弃学位。“我想让人们看看,即使没有博士头衔,我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奥伯特坚信着自己的判断。
随后,奥伯特离开学院,回到家乡的一所高中教数学。他将所有业余时间投入火箭的理论研究。1929年,奥伯特在那篇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补充,完成了429页的著作《通向航天之路》。在这本书中,他更加详实地阐明火箭发动机和弹道动力学的奥秘,甚至对电推进火箭和离子火箭的发展做出“预言”。
坎坷中发展的火箭技术
奥伯特发表《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后,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火箭“发烧友”,竞相踏进火箭研制领域。1927年,德国成立宇宙航行协会,奥伯特后来成为协会主席。奥伯特的追随者听闻消息,陆续加入协会,一同为这艘飞向苍穹的梦想之舟努力。
1929年,在科幻电影《月球少女》中,人们第一次“见证”了火箭点火升空的瞬间。电影中倒计时发射的方式,后来也被应用于真正的火箭发射。电影拍摄前,奥伯特被片方聘请为技术顾问。为了配合电影宣发、招徕观众,制片人向奥伯特提出请求:制造一枚真正的同温层火箭,在电影首映当天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