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K9自行榴弹炮:“明星”火炮风光不再
“明星”火炮风光不再
近期,英国宣布批准陆军采购14门BAE系统公司瑞典分公司研发的“弓箭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以弥补国产自行榴弹炮老化产生的缺口。
英国选购“弓箭手”自行榴弹炮,给韩国带来一次不小的打击。去年底,韩国K9自行榴弹炮运抵英国,参与英国陆军机动火炮平台项目竞标,并在欧洲防务展上高调亮相。K9同样是一款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虽然号称“国产”,但发动机、悬挂系统、火炮身管以及火控系统等关键部件均是舶来品。
虽然韩国之前抓住国际军贸市场上同类火炮型号少、客户选择面较窄的机遇,拿下不少国际订单,K9自行榴弹炮一度成为国际军贸市场上的“明星产品”。但随着越来越多国家推出先进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K9这种“攒”出来的产品优势逐渐弱化,想要拿下欧洲传统强国的军贸订单,更是难度不小。
“美好”的技术转让,也有现实的“骨感”
美韩虽然是同盟关系,但这个同盟关系并非完全对等,美国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甚至控制韩国的政治、经济和国防事务。
上世纪70年代前,韩国陆军大多数重型装备都来自美国援助或出口。其中,韩国陆军炮兵主力装备是老式的M107自行加农炮,并且美国仅援助了100余门,无法满足其现实需要。
之后,美国调整对韩政策,停止无偿军援,限制关键技术转让,韩国国防工业发展举步维艰。韩国自身工业实力不足,于是向美国提出仿制生产M109A2自行榴弹炮的要求。经过双方数轮谈判,美方考虑到这种火炮是上世纪60年代研制的M109自行榴弹炮的改进型,性能并不先进,最终通过美国国会审批。韩国引进80门M109A2自行榴弹炮后,由韩国企业进行本土化生产。
上世纪80年代,韩国仿制生产的M109A2自行榴弹炮被命名为K55自行榴弹炮。韩国陆军陆续采购了1100门K55自行榴弹炮。K55自行榴弹炮的列装,助推了韩国火炮工业发展,一系列配套产业随之建立,构建起完整的火炮身管、弹药、引信、火控、车体、发动机等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提升产能满足军需。
随着工业实力提升,韩国国防部于1989年7月提出研发新一代自行榴弹炮。此时,美国不愿向韩国转让最新型M109A5/A6自行榴弹炮技术。韩国国防部决定,放弃仿制美国自行榴弹炮的技术路线,开始研发新型国产52倍口径155毫米自行榴弹炮。
1994年,K9自行榴弹炮第一门样炮成功下线。随后,韩国企业又生产了3门样炮进行各种试验,试验结果得到韩国陆军的认可,双方签订采购合同。
韩国企业向陆军交付首批68门K9自行榴弹炮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集中力量发展航空航天工业,韩国政府被迫对国防工业进行重组,并将K9自行榴弹炮的后续生产任务交付给一家新兴军工企业。截至目前,该企业已向韩国陆军交付500多门K9自行榴弹炮。
K9自行榴弹炮问世并打开销路,是韩国军工体系逐步摆脱美国掣肘的一次成功尝试。美韩虽然是同盟关系,但看似“美好”的技术转让背后,也有现实“骨感”之处。长期以来,在很多核心技术上,无论韩国怎么“做工作”,美国仍然用连连说“不”卡住了韩国的“脖子”。
“拿来主义”不托底,“攒”出来的K9时常“冒泡”
在国际军贸市场,韩国是半路出家。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至2020年,韩国武器出口额较2011年至2015年增长了210%,成为全球第9大武器出口国。从一个军工产业名不见经传的国家到全球主要武器供应国之一,韩国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
亮眼的成绩单,掩盖不了“韩国制造”的尴尬。缺乏核心技术支撑,韩国出口的很多武器都是“拼装”或者“集成”产品。
K9自行榴弹炮的研制,就是“拿来主义”的最好佐证。韩国并非脚踏实地积累技术,提升自身研发实力,而是借助较好的国际环境,采购成熟技术和货架产品,像组装电脑一样,解决新装备急需。
“拿来主义”看上去很香,但K9自行榴弹炮各部件整合性能较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故障发生率较高。
在研发K9自行榴弹炮前,韩国通过组装M109A2自行榴弹炮,获得生产大口径高膛压火炮所需的炮钢冶炼、钢渣重熔、身管自紧等技术。早期,K9自行榴弹炮采用了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进口的52倍口径155毫米火炮身管。后来,韩国掌握了这种口径身管的制造技术,并进行国产化量产,但可靠性比原厂产品差一大截。有资料显示,从2005年到2015年,K9自行榴弹炮发生炸膛事故超过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