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屡遭排斥,导盲犬进入社会还需多久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5-08

科技日报记者张景阳

前有盲人歌手周云蓬携导盲犬入住酒店被拒,今有太原女交警带导盲犬乘公交车被逐下车,导盲犬不被公众接受甚至遭到歧视的事件一直在发生,相关争议也一直存在。

同一事件和争议的频繁出现,是文明更进一步的信号和标志。事实上,热议导盲犬问题,社会关心的不是狗狗本身,而是狗狗背后的残障人士。说到底,科学认识和解决好导盲犬的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好对残障人士的关爱和保障问题,社会治理自然更进一步。

认知:导盲犬不是宠物,是社会一员

很多电影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导盲犬的身影,它们带着主人熟练地穿梭在人流中,不论去超市还是坐地铁都能够帮助视障人士完成高难度任务。

“其实电影中对导盲犬的描述都是基本接近真实的,”有着警犬训练经验的内蒙古某派出所所长邱瑞兵告诉记者:“作为与警犬一样的工作犬,导盲犬与警犬相比不仅工作内容同样专业,而且社会化程度更高。”

资料显示,导盲犬的挑选有着非常苛刻的规定。即使入选的狗,依然可能临着被淘汰,它们从幼犬入围阶段开始就一直被测试,比如几代之内不能有过袭人经历,再如被响声吸引的、过于活泼的、胆小的、精神不集中的都会落选,经过无数筛选之后能够真正达到合格标准的狗寥寥无几,它们被淘汰的几率高达近90%,在这种严要求的选拔之下,能够成为一只合格导盲犬的狗可谓凤毛麟角。

从品种上来看,被训练成为导盲犬的狗一般以金毛犬和拉布拉多犬为最多。细看一只狗从普通狗变为导盲犬的历程你会发现,真正的导盲犬只是在物种上属于狗,而其本身更是一种带有智商和感情的、承担社会分工的一个角色。

“一只导盲犬从一出生就要开始接受训练,目前国内专业的导盲犬培训机构屈指可数,一只导盲犬的培训费用一般都超过十万元,综合这些因素来看,导盲犬不是普通家养的略通人性的宠物狗,而是具备专业工作能力的工作犬。要让导盲犬真正融入社会,这种科学的认知是前提。”邱瑞兵强调。

一只狗成为导盲犬,一般都在出生后两个月后就会被寄养到家庭学习“社会生活”,定点大小便,到餐厅或搭乘交通工具时需安静趴在座位下等,并学习适应各种环境,特别是学会熟悉人的生活环境;直到一岁至一岁半左右,狗的性格已经稳定,接受、反应能力最佳,就会被接回到训练中心,由训练师接手开始导盲犬工作上的训练。

邱瑞兵表示:“由此可见,导盲犬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它有自己应该承担的工作,有自己的社会分工,是社会组成部分中的一员,这是由导盲犬的社会化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决定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导盲犬绝不是社会的负担和累赘,而是一种珍贵的社会资源。”

现状:排斥导盲犬的不是个人,是社会

不论是地铁站、公交站,还是广场酒店,导盲犬被排斥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社会中的一个争议焦点。

呼和浩特某宠物联盟组织的负责人徐竟帆有过多年与导盲犬训练生活的经历,他告诉记者:“谁都不能否认,排斥和拒绝导盲犬并不是一两个人的行为,放眼社会,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出现这一问题,根源在于社会对导盲犬的认识不够深,大众对导盲犬的认知还停留在‘刻板印象’层面。”

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刻板印象往往会形成偏见,让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忽略个体差异性,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

“比如人们对狗的印象,往往是有可能传播病菌、很吵闹、会咬人,这些印象决定了狗在公共场合中出现,会与人们印象中的‘和谐’画面产生冲突,进而导致社会对导盲犬的排斥。”徐竟帆认为,拒绝和排斥导盲犬的不是某个人,而是社会。

要为导盲犬“正名”,首先就要从其社会化的角色进行分析论证。徐竟帆介绍,导盲犬上岗需要专业机构颁发证书,而专业的导盲犬训练,已经将其作为狗的不利因素一一排除,使其具备了成为社会分工其中一员的条件,因此,社会对导盲犬的刻板印象需要及时改变,这是让导盲犬融入社会的基础。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