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360多家农业科技园: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5-11

科技日报记者 王健高 通讯员 刘伟

5月初,走进六汪镇常家庄村“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等农业设施一应俱全,育苗棚里一片生机勃勃。该产业园流转1313亩土地,每年不仅可为村民带来12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吸引了20名村民在这里打工。“这里离家近,干的都是熟悉的农活,一天可以收入百元左右,和出去打工差不多。”正在大棚里忙碌着甘蓝育苗的园区工人王培军高兴地说。

360多家农业科技园: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赋能乡村振兴

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园智慧大棚里,两名采摘工正在挑选成熟的西红柿。刘伟  摄

“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仅是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一个缩影。3万名农村劳动力、19万亩土地、73.3亿元资金……农业生产所必备的各类要素在青岛西海岸新区360多家规模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融合、高效配置,提高了农业规模化、智慧化、市场化水平,激发起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13万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开启了新的生活。

360多家农业科技园: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赋能乡村振兴

六汪镇常家庄村“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蔬菜大棚中种植的蔬菜  刘伟  摄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主任、黄岛区区长周安表示,山东省政府批准在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年来,实行“管委会+平台公司”的开发建设体制,实施“规划先行、科技引领、要素集聚、产业带动”发展战略,以促进乡村振兴、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为目标,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为支撑,以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创建新模式为重点,通过发展多业态农业,探索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全产业链上实现“买全国、卖全国”

“一棵大白菜、两斤西红柿”。像往常一样,家住滨海新村小区的李楠一下班就来到青岛西海岸供销社社区直营店选购新鲜蔬菜。

远隔40公里外的青岛西海岸供销集团大场农业产业园里,57岁的张怀格正忙着给西红柿幼苗打杈,准备着新一轮的丰收。

将素不相识的两人关联在一起的是青岛西海岸供销社打造的从种植生产到终端市场的农产品全产业链经营服务体系。

张怀格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张家大庄村村民,她和村里其他112户村民一样,将自家的3亩土地流转给园区搞起了现代农业。“园区就在家门口,除了每年的租金,在这干一天活还能赚个百十块。”以前经常外出打工的张怀格,如今成为产业园的“主力”。

投资1200万元、占地360亩的大场农业产业园,年产西红柿、黄瓜、五彩椒等果瓜蔬菜3000吨,向遍布全区的100家社区直营店供货的同时,还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供销社中央厨房、高铁配餐、冻干蔬菜出口加工等项目的供应基地。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吸引和聚集农业生产要素的关键所在。“我们依托13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贯通供应链,以规模降成本抢市场,不仅自产自销,还在全产业链上实现‘买全国、卖全国’。”青岛西海岸供销集团荟泽农产品公司董事长王磊说,今年一季度销售各类农产品8万吨,同比增长60%。

用物联网、大数据为智慧农业赋能

“这是世界科技水平最高、单体面积最大的蔬菜生产工厂,预计9月份投入使用。”位于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中荷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现场一派繁忙,项目有关负责人张晓丽介绍说,这里将成为集育种、研发、交易、培训、观光、会展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样板。

“在系统设定好数值后,通过蓝色滴箭定时、定量、定比例输送水份和营养液。”“当高于设定温度时,天窗和风机会自动开启,而且天窗的敞开角度会随着温度变化自动调节。”……在中荷智慧农业产业园东北侧的绿色硅谷智慧大棚里,张晓丽对这里的众多“黑科技”如数家珍。

依靠物联网技术,这里的环境控制全部实现了自动化,52亩的智慧大棚仅需12名农民打理,每平方米西红柿年产量达60公斤,是大田种植的5-6倍。

点燃绿色硅谷引擎,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在着手建立全国首家蓝莓大数据中心。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