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县的夜经济学
韦哲 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大化瑶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的一些做法显得‘不务正业’,太过‘另类’。”这样的声音曾经在大化党员干部耳边萦绕。
大化县共有20000多座山峰3300多个山弄,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是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
曾经,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南宁市马山县边缘部分划归大化县的群众纷纷要求返回原籍。
但是,2019年10月,大化荣获广西“十大最美县域”称号。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277.59 万人次,同比增长 33.31%;旅游总消费 34.91 亿元,同比增长35.92 %。
探访发现,大化县有一门独特的夜经济学。
大化县城夜景
创地标玩美食 扶贫产品成“香勃勃”
时间回到2016年,在启动大石山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同时,大化县走上创“地标”的征程。
在数次调研及邀请自治区和国家农业部门畜牧专家深入考证的基础上,大化生态优良、空气清新的大石山区掀起七百弄鸡产业扶贫热潮。同年底,七百弄鸡被授予“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
但是,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禽流感,使数十万羽正适出栏的七百弄鸡遭遇滞销。
“这是作秀的后果。”有人冷嘲热讽。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在号召全县开展消费扶贫之后,大化县坚定不移推动七百弄鸡产业壮大发展。如今已经建成七百弄鸡扶贫养殖场148个,带动或参与的贫困户2900多户。
七百弄鸡为何如此涅槃?关键在坚持品质至上、健康安全。大化县构建了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高峰丛深洼地以生态放养的方式养殖的七百弄鸡,肌肉结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因而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并于2018年获得首届广西好食材“十大好吃鸡”荣誉,2019年入选第二批广西农业品牌目录。
品质至上使大化七百弄山羊、白玉薯接着通过“地标”认证。全县共创出“三品一标”农产品已达20多个,并拿到中国绿色食材基地县美誉,使农产品产生品牌效应。
同时,大化县提出“美食驱动”战略,并成立了独一无二的美食办。
“人家轰轰烈烈搞脱贫攻坚,你们搞什么美食……”质疑与异议者众。
但是,大化创意厨艺大比拼系列活动每年照常轮番举行。饭店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比吃”;甚至举办全国民族特色美食大联展;坚持参加每年举行的广西民族地方特色美食大赛和全国烹饪技能竞赛,展示地方生态食材烹饪的长寿特色美食魅力,且每年努力捧回数十个奖项。
“实际上,一切为了扶贫。”县委书记杨龙文说,“我们将白玉薯、七百弄鸡、山羊等绿色食材,创意打造美食菜品和美食宴席,就是为了消费扶贫。”
在第十五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杨龙文被年会组委会评为“食品安全守望者”,县里美食驱动的做法被授予“食品安全管理创新案例”。
游客品尝大化“壮瑶大席”
如今,大化已经成为“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中国康养美食之乡”,美食名气不断攀升。“壮瑶大席”还荣获“中国菜·全国省籍地域名宴”称号。全县餐饮市场主体从2015年的760家发展到1691家,从业人员达4239人,注册资本2.56亿元。尽管疫情影响,今年1-4月大化餐饮市场主体还是增加了141家。康养美食撬动的餐饮市场壮大了,旅游消费升温了,生态食材销售也顺畅了。今年以来,全县肉牛出栏7070头、肉羊出栏60220只、生猪出栏77033头、七百弄鸡销售50余万羽……
抓项目造夜市 夜经济风生水起
2018年10月,是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