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佳委员: 提升我国防疫科研管理现代化水平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防疫科研属于应急科学研究。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应急应对,暴露出我国防疫科研的不足。”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把提升中国防疫科研管理的现代化路径建议带到会上,建言国家长远谋划、布局防疫科研。
为何会聚焦到防疫科研?陈海佳一直致力于推动干细胞产业化,承担全国规模最大的区域细胞制备中心建设。去年全国两会,他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干细胞全球生态圈的建议,得到了立案和回复。目前其已承担了“粤港澳大湾区干细胞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并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国家战略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研攻关组第一时间启动了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应急攻关项目,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在患者体内引发的剧烈炎症反应,减少肺损伤、改善肺功能,这些科研进展让他对干细胞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疫情暴发以来,陈海佳坚守一线,带领科研团队联合钟南山院士领导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单位,全力攻坚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方案。在此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短板和不足,以及生物安全法制的缺失。“一方面在防疫科研攻关与临床、防控实践结合方面做得不足,另一方面在早期研判病毒的毒性及传染力时不够准确和果断。”他说。
陈海佳认为,要补上防疫科研的短板,应从平台、人才、机制、法制等方面入手,长远规划。
他建议,搭建应急科研合作信息平台,通过平台构建一套防疫科研合作规则体系,用制度规则来规范保障突发事件中的应急科研合作。推出生物安全法,构建生物安全法制体系。
“培养防疫科研尖端人才梯队。一方面选拔培养一批国家防疫科研首席科学家,对入选专家从事的战略性、原创性项目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支持;另一方面借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才培养经验,改革我国高等综合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生物医疗、病毒防疫领域等基础前沿医学研究人才。”他特别提到,要变革防疫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包括防疫科研立项要向基础研究倾斜;防疫科研经费要整合集中管理,按照科研线路图所要实现的各个研发目标以及对目标的贡献大小来分配;防疫科研成果的评价,要纠正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风向标,引导防疫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