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预防、保健、康复医学需齐头并进
科技日报 金凤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我们的疾病预防会进入常态化,如果能加大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的投入和人才培养,重视 ‘治未病’,或许可以平衡医疗资源的配置,也能缓解看病难的问题。”疫情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一直关心着疫情的发展。25日 ,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他建议,要加强对预防、保健、康复卫生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为卫生健康产业细化发展提供对口、专业、必需的人才资源。
加快发展预防医学学科,也是今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的关注点。他建议,要加强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受访者供图
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较少
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并称为医学体系的“四大医学”。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曾提出要以“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为指导,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2016年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
不过,贺云翱调研发现,我国的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地位还比较边缘。“疫情期间,我走访过社区、请教过医生,发现我国的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健康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医疗资源的配置失衡,大多数的卫生健康产业还是诊疗临床机构。”贺云翱说。
作为医务工作者,唐金海在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也带领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在江苏和湖北开展生死救援。唐金海发现,疫情防控暴露出现有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短板,也凸显出高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传染病研究的不足。“目前对于心血管、癌症等疾病的关注和研究投入比较多,而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传染病等相关研究,还需得到更多关注。”
他认为,“目前已经纳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数量相对偏少。现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数量,难以适应未来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队伍建设的战略需求。”唐金海说。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
建议建立健全预防、保健、康复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国人口总数为13.95亿人,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2018年,我国残疾人大约8500万;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已有2.6亿慢病患者,慢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我国总死亡的86.6%。
如何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做好长期抗疫工作?“预防医学要防病于未然。”唐金海建议,我国“双一流”建设要服务于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实际需要。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建议相关部门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中,进一步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支持力度。
贺云翱建议,国家应给予相关政策,加强对预防、保健、康复卫生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加大国家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允许或扩大医保覆盖,确保预防、保健、康复力量在长期抗疫和“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支持医学人才培养机构建立健全预防、保健、康复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为卫生健康产业细化发展提供对口、专业、必需的人才资源。
第三,建议严格制定预防、保健、康复产业的建设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提高民众的信任程度,打开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