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后疫情时代,重症医学是否会迎来大发展?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5-27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作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重症医学科(ICU)这支神秘的队伍走到了幕前,承担起挽救大批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担。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全国29个省市派出超过4.2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市,其中重症医务人员超过1.4万名,占全国重症医务人员资源的10%。

重症医学战功赫赫!但经过这次疫情,也暴露了存在的不足。后疫情时代,重症医学是否会迎来大发展?

后疫情时代,重症医学是否会迎来大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

“比如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救治成功率依然比较低下,另外也会遇到一些救与不救的伦理问题。”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小军说,比如,一位近百岁的老人,家属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治疗,另一位年轻小伙子病情很重,家属因经济问题提出放弃治疗,这样的情况在ICU并非个案。

另一个难题,是ECMO(体外膜肺氧合,也被称作人工心肺机)技术的开展。刘小军说,ECMO是世界顶级生命支持手段之一,然而,什么时间实施这项技术最合适,成为该技术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过早会出现滥用,晚了病人会失去活下去的机会。”

挡在ECMO面前的,还有费用和并发症问题。“这次新冠肺炎救治中,使用ECMO技术的病人每人花费在50万元左右。”刘小军称,河南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省份,将ECMO技术列入医保和农合的报销范围,且对ECMO的报销比例还比较高,以“新农合”患者为例,报销比例随着花费的增多而提高。比如花费20万,可能报销60%;花费30万,报销比例可能会达到70%。家庭条件贫困的患者,除国家政策给予的报销外,还可向一些基金会申请救助。

并发症的问题,需要重症医学专业人才的不断实践才能降低。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认为,从政府和医院层面来看,对重症医学的投入会加大,特别是对人才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会加强,目前存在的问题会逐步解决,基层重症医学人才培养薄弱和设备短缺问题也将被重视。他说,“这次疫情肯定会促进重症医学的发展,重症医学会得到很大提升,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对于未来重症医学的发展,刘小军建议,顶层设计中应将一些重大疾病如需要使用ECMO技术的疾病独立列为保险类疾病,“比如每人交50元,遇到用ECMO技术时,除医保报销外,其余部分由保险公司兜底,这或许更有利于ECMO技术的开展。”

据悉,河南已经计划依托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全省成立4个ECMO分中心,并派出团队长期24小时在分中心工作。其中,豫东分中心选择了永城,豫北分中心暂定浚县,豫南是在罗山,豫西则定在孟州。“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在一到两个小时之内,为患者实施ECMO技术,使病人有可能活下去。”刘小军说。

实行县域综合医改后,国家提出大病不出县。今后省级医院或大型医院所有科室的床位可能会减少,但ICU的床位会增加。刘小军说,“ICU今后可能会成为综合医院或者大型医院里最大的科室。”

他说,未来重症医学应该是以个别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为中心式的发展,“一定会成立若干个国家级的中心。”郑大二附院重症医学科在2017年入选国家疑难疾病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国家发改委拨款1.5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第一次对一个学科给予这么大的支持。刘小军表示,“我们就要努力将ECMO技术做到国家级区域中心。”

刘小军还希望各级部门关注重症医学科医生和护士的身体状况,“他们的工作量远超其他专科,最忙的时候,护士一班下来脚都肿了,必须休息一会儿才能回家。”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