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国新办发布会回应疫苗药物病毒溯源等热点问题
科技日报记者 刘 垠 张佳星 刘园园
截至2020年5月31日,中国境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治愈率94.3%。6月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会上,这一数字被数次提及。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介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就是为了记录中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分享中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有效做法。
徐麟说,中国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科学决策,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彰显了中国治理能力和综合国力,人民是中国抗疫斗争的最大底气和力量源泉。
白皮书指出,中国采取一切措施,不计一切代价,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对重症患者,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进行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收治率、治愈率。
中国将把疫苗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
疫苗研制、药物研发、病毒溯源等问题,依然是现场记者发问的焦点。
直面记者关于“中国如何像习近平主席承诺的那样,使国产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提问,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应:在整个疫苗研制过程中,中国开展了很多国际合作,中国科学家和其他国家科学家共同希望在卫生健康方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下一步,中国疫苗如果完成研制和临床试验,在可以达到应用的时候,我们会认真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3届WHO大会上的承诺,把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
王志刚强调,疫苗成功的标志,最重要的是坚持安全、有效和可及。从科学研究上讲,疫苗研制一般要经过病毒分离、实验室疫苗构建、细胞试验、动物试验、临床研究,然后才是规模化生产,最后要经药监部门注册批准才能上市应用。我国按照五条技术路线部署疫苗研发,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以及核酸疫苗。在疫苗研制过程中和今后的临床试验应用两个方面都要加强国际合作。
王志刚坦陈,疫苗研制是一个非常严谨、非常复杂的科学活动,难度非常大,周期也很长。同时,因为它是科学研究,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疫苗研制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有些疫苗研制也走过一些弯路。所以,疫苗研制一定要把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病毒溯源就是要科学应对人类共同的威胁
备受人们关注的新冠病毒起源问题,科研进展几何?
对此,王志刚回应说,新冠肺炎疫情自发生以来,在全球迅速蔓延。进行溯源,明确病毒到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经过了一个什么样的传播发展轨迹,这是全球科技界的责任,也是疫情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疫情发生以来,就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溯源研究,力争还原疫情的发生和发展的自然过程,了解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病毒溯源过程对逻辑、实证的要求是非常严谨的,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依靠科学家、坚持科学态度、坚持运用科学方法来做溯源工作。”王志刚解释说,溯源活动是一项科学的活动,涉及流行病学、病原生物学、分子信息学、数理统计以及大数据等多个学科。病毒溯源是一种科学活动,应以科学家为主来开展,解决和回答的是科学问题,要用科学来支撑人类应对疫情的发生和发展,最终能够阻止它。
“病毒溯源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科学地应对人类共同的威胁,也就是新冠病毒。”王志刚说,一方面,怎样能够防止同类疫情再次发生。另一方面,要制定一个科学防控疫情和治疗疾病的方案,科学地进行病毒溯源工作。
关于新冠病毒溯源工作,已有一些成果反映在学术论文中。王志刚介绍,截至5月底,国内科学家已发表论文206篇,国外研究团队发表论文282篇,中国与美国、英国等国外团队联合发表溯源相关的论文有19篇。同时,建成了全球共享的新冠病毒信息库,已收集分享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36442条,其中高质量的病毒序列达到18967条。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类历史上病毒溯源一直是一个科学难题,特别是像新冠肺炎病毒这样一个新的病毒,我们的认识还是非常有限。”王志刚指出,下一步,还要继续坚持科学态度,继续依靠科学家,继续在科学的方法论上多研究,同时也要保持一种对科学的尊重和敬畏。
160多个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药物研发应急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