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天王星成“怪咖”,“推手”竟是冰天体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6-22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于紫月

在操场锻炼时,如果有人头脚同时触地、往前“躺着蹭”,你肯定觉得十分奇怪。在太阳系这个大“操场”上就有一位这样的“怪咖”——天王星。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七个“兄弟”的公转平面相近,公转方向一致。它们中大部分也以相似的方向自转,其南北极方向基本垂直于公转平面。然而,天王星的自转轴却倾斜了98度,在公转平面上“躺着”转圈圈。因此,在公转周期84年的天王星上,南北半球经历着连续42年的漫长极昼或极夜。

是什么造就了天王星如此奇特的运行状态?近日,日本工业大学井田茂教授领衔的一项研究或将揭示原因。研究通过模拟指出,在太阳系早期,一颗巨型“冰块”撞上天王星,将天王星“掀翻”致其倾斜。该“冰块”质量相当于地球的1—3倍。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期刊上。

冰天体撞击理论完善原有模型

尽管天王星距离地球很远,对它的探测历史不过数十载,但其“怪异行径”深深地吸引着无数学者的目光。

“关于天王星‘怪异行径’的成因,撞击学说拥趸众多。”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太阳系早期各大行星的公转、自转方向应当大致相同。如今天王星自转轴偏转程度如此之大,且其卫星也以同样的角度偏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由天体碰撞导致的,天王星的卫星也是在撞击事件中产生,而且碰撞体的质量应该比较大。

天王星的体积和质量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分列第三和第四,能将这个“大块头”撞翻的对象必然也不会是个“小个子”。更何况,天王星时刻都在自转,这就像是要把一个高速转动的陀螺撞翻,难度更大。

此前有学者估算过,撞击体可能与地球差不多大小。因此,学界便有了以地球为推演原型的岩质撞击体撞击学说。然而,很多现象仍然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井田茂表示,以前的碰撞模型大多会产生一个过于紧凑的盘状结构——尺寸比现有的天王星卫星系统小一个量级,而质量却大两个量级。

周礼勇进一步解释,当岩质撞击体与天王星发生碰撞后,会有一部分物质嵌合到天王星的岩质内核中,导致天王星质量增加。再者,激烈的撞击过程也可能使撞击体“散掉”,从而抛洒出大量碎块,在天王星周围形成“碎屑盘”,久而久之孕育成岩质卫星。

但现实中的天王星卫星却大多由冰物质组成,相比岩质撞击体理论所估计的结构相去甚远。

为填补以往模型的种种不完美之处,井田茂团队提出了冰质撞击体撞击的理论。由于撞击时温度升高,冰质物质便挥发出来。距离天王星比较近的气体被束缚,很可能从此成为天王星大气中的一部分。碰撞的一瞬间,“逃逸”到远方的气体不会立刻被束缚住,而是扩散到当前我们观测到卫星的位置,温度随之冷却,从而形成冰质卫星。

“这一模型就很好地契合了天王星及其卫星系统的现状。”周礼勇总结。

“该模型是第一个解释天王星卫星系统结构的模型,它可能有助于解释太阳系中其他冰冷行星的结构,例如海王星。”井田茂表示,除此之外,天文学家还发现了成千上万个冰质系外行星,该模型也可能同样适用。

“歪”轴或为怪异磁场“帮凶”

撞击事件会给天王星带来哪些影响?周礼勇表示,天王星的怪异磁场可能就是撞击事件遗留下的“后遗症”。

太阳系中,大部分大行星都有磁场,虽有强有弱,但几乎都是围绕目转轴形成的。因此,行星上的磁极与地理极虽不重合,存在磁偏角,但通常也不会差太多。例如,我国各地磁偏角略有不同,最大约为6度,一般为2—3度。

然而,天王星的磁场与自转方向却并不相近。天王星的磁场并不在几何中心,而是呈现出极不对称的“歪”状态。在南半球的表面,磁场的强度低于0.1高斯,而在北半球的强度却可高达1.1高斯。上世纪80年代,“旅行者2号”还发现天王星的磁场拥有多个极,而且磁偏角很大,有50度左右。对比类地行星的一些常见规律来看,天王星简直是“特立独行”。

“发电机理论是行星磁场形成机制的主流学说之一。”周礼勇解释,电磁之间存在感应,磁现象往往来源于电荷的定向运动。行星内部存在能够导电的流体,并因自转导致流体沿着同一方向流动,从而形成磁场。

以地球为例,地球深处高温高压的物理环境迫使地核中的铁、镍等原子被电离出具有足够动能的电子。地球自转导致内部导电流体的循环流动,发生电荷定向运动,从而产生了地磁场。因此,自转很慢的行星磁场往往较微弱甚至没有磁场,例如水星、金星等。

“因此,行星磁场的方向通常会沿着自转轴方向,而天王星的怪异磁场,很可能与其被‘撞歪’的自转轴有关。”周礼勇说。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