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教大家种菜的黎博士,也是带大家致富的“科团长”
科技日报记者 刘 昊 通讯员 关妮纳
6月21日,尽管是周末,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黎炎博士仍然“有约”——南宁市武鸣区种植大户梁伟约上她,一起去看节瓜新品种。
“一个节瓜新品种好不好,我们说了不算,农户说了才算。”黎炎笑着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这些年,作为科技特派员,黎炎几乎跑遍了广西所有的县(市、区)。“剩下的就是几个不太适合种植蔬菜的山区县了。”长年累月奔走在田间地头,给她曾经白晳的肤色增加了黝黑的印记。
作为广西蔬菜瓜果创新团队育种与栽培功能专家、广西脱贫攻坚贫困村科技特派员蔬菜产业科技服务团团长,她坚持与农民面对面,开展产业咨询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把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让大家都吃上放心的新鲜蔬菜,让农民致富,是我最想做的事。”黎炎说。2019年10月,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黎炎等92名科技特派员获科技部通报表扬。
供港蔬菜基地让600多名贫困群众有了稳定收入
这几天,在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兴华村蔬菜种植大户候新柱的种植基地里,务工的农户正忙着将毛节瓜、苋菜等瓜菜采摘、称重、上车,准备发往粤港澳大湾区。
“这些苋菜专供香港,每斤能卖到4块多。黎老师经常到我们村进行指导,前几天还到村里进行培训。”候新柱说,光是种植蔬菜,家里的年收入就达到30万元以上。
在黎炎的推动下,候新柱搭起了大棚,用上了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种起了毛节瓜、丝瓜、豆角、叶菜等粤港澳热销蔬菜品种。如今,候新柱种植的蔬菜面积已达100多亩,带动了当地一批农户增收致富。
“学农搞农,必须吃得苦中苦,踏踏实实向下扎根,才能有收获。”2014年以来,作为科特派,黎炎负责对接贺州市八步区的蔬菜产业科技扶贫工作。
八步区铺门镇是八步区新兴蔬菜产区,拥有与广东交界、交通便利、适销粤港澳等优势。初到铺门镇,黎炎发现这里无论是种植技术、蔬菜品种都很欠缺。
“符合粤港澳地区消费习惯的节瓜一般是瓜长15到17厘米,单瓜重6两到8两就上市,非常鲜嫩,铺门镇种出的菜适销不对路。”黎炎还专程赴广东东莞润丰国际蔬菜交易中心开展产业调研,为当地定下了蔬菜发展方向——不改变铺门镇做成蔬菜基地的方向,但应主打粤港澳热销蔬菜品种,种植品种、种植技术必须与市场销售接轨。
为了提高蔬菜市场竞争优势,黎炎结合当地实际,瞄准粤港澳市场,针对当地蔬菜育苗及栽培密度的现状,积极引进筛选出毛节瓜、食苗豌豆、大棚苋菜等蔬菜新品种16个、蔬菜集约化育苗等新技术5项,大力示范推广专门销往广州、香港、澳门的蔬菜品种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生产出精品蔬菜投放市场,帮助农户增收。
目前,黎炎对接的八步区共有蔬菜种植大户110户,合作社13个,种植企业6家,营销主体4个。
短短几年,铺门镇蔬菜种植规模、产量迅猛发展,蔬菜种植面积由2014年的3000多亩形成现在有名的万亩供港蔬菜基地,给当地600多名贫困群众提供了稳定的蔬菜种植岗位和经济来源,大大推动了当地蔬菜产业发展。
培训基层干部超5000人次、农民超20000人次
前段时间,看着地里种的18亩豆角的叶子一片一片地褪绿发黄,有些严重的甚至枯萎脱落,广西昭平县富罗镇镇南村村民合作社负责人徐国仁很是头疼。
镇南村曾是贫困村,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村里有20多位村民在合作社里务工,村集体经济也指望着它增收呢。”徐国仁说。
“这是病虫害,发病率30—40%,要早防、早治,否则对收成影响很大。”6月13日,接到村里求助电话的黎炎赶到镇南村,给村干部和种植户进行了栽培技术培训。
“黎博士完全没有架子,很随和,关键是很快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徐国仁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黎炎走遍了广西100多个县(市、区),根据当地产业,围绕品种更新换代、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等内容,对县区农业局、乡镇农技站、企业、种植大户等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技培训,并到田间现场指导、实地操作,解答培训班学员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有什么好的品种给我们种?”“什么时候种植价钱最好?”“这是什么病?怎么防治?”……黎炎每次出现,总会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每年夏季,是上林县大丰镇冬瓜种植户最开心的季节。一个个又圆又大的黑皮冬瓜被停在田间路上的农用车拉到大型汽车上,运往全国各地。在当地瓜农的眼里,冬瓜的持续丰收离不开黎炎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