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廖宏:我的科学研究让生态环境更“精致”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6-28

通讯员 林雯  记者  张晔

穿着干练的西装,烫着长及锁骨的卷发,戴着“bligbling”的耳坠,桌上放着一杯养生银耳莲子羹。初见廖宏教授,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精致”。

这似乎不是一个形容女科学家的常用词,特别是一位忙起来连轴转的国家杰青、973首席、学院院长。就在不久前,她的科研成果《我国近地表臭氧污染加剧成因及协同控制策略》,刚入选“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廖宏的“精致” 辐射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她在国际上率先发展出大气环境-气候双向耦合模式,模拟的大气污染物浓度要精确到微克/米3;对工作的规划要精细到每小时;学生一篇论文至少要改上十数遍;她做科学研究的目的,也是让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加“精致”……

头脑清醒、内心充实、价值明确,廖宏的科研人生充满着数字和模式,却也被她过成了诗和远方。

廖宏:我的科学研究让生态环境更“精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廖宏教授。受访者提供。)

“天才少女”爱理工

上世纪60年代,廖宏的父母从四川成都来到西昌支教,这一教就是一辈子。他们一门心思扑在学生身上,没有多少时间管教自己的孩子。

廖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每天放学就和小伙伴们过家家、捉迷藏、丢沙包,不到天黑不回家,看上去和普通的孩子没什么区别。

但不普通的是,廖宏的成绩常常名列全市第一。16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女”。

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再加上打心眼儿里对数学和物理的热爱,廖宏从来都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又轻松的事情。“小时候唯独不太喜欢化学,没想到兜兜转转一圈,最后竟做了大气化学的研究。”廖宏笑着感慨。

廖宏形容自己“没什么野心”,没有从小立志做科学家,没有非北大不读,从不熬夜学习,就连气象专业也是父母帮着选的,因为觉得“工作稳定,适合女孩子”。

可是读着读着,廖宏却爱上了这个专业。气象专业对数理的要求很高,她可以充分享受钻研的乐趣。

“说实话,当时一直读书渴望工作。但是工作后才发现知识的积累是多么重要,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在上世纪90年代,大气环境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她敏锐地感觉到,不出十年,大气环境将成为地球科学里的一门重要的交叉和前沿学科。

身材娇小、说话温柔的廖宏,拼尽全力起来,骨子里却有着川妹子的“辣”劲:

读博之前她没系统学过化学,那就从头开始啃;周围人质疑她妈妈博士的能力,她第一年就能在权威期刊发表成果。她用实力赢得了导师的信任与尊重,任由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从来就没有不适合做科研的性别,只有不适合做科研的人。”廖宏不赞同女性只把自己捆绑在家庭,“在成为妈妈、妻子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自己。”

“找准两条科学线的交汇点”

事实证明,廖宏选对了方向。气象与化学相结合,让她在“大气污染物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国际领军科学家。

正在进行的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撰写中,廖宏作为全球仅有的2名科学家之一,负责统筹第六章节的撰写。

除此之外,廖宏还曾担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委员,负责国际相关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

近年来,酸雨、细颗粒物等大气污染问题的改善趋势持续向好,群众面临新的困惑:为何有时候蓝天仍是污染日?

原因在于我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臭氧污染。“大气国十条”实施以来,城市地区大气污染六项指标中五项已下降,唯有臭氧浓度持续上升。

廖宏团队及其合作者的研究发现,近几年我国PM2.5浓度的降低减少了颗粒物对过氧化氢等自由基的吸收,进而加剧了臭氧的生成。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当前严峻的大气复合污染形势下,唯有同时减排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减排能同时形成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高活性芳香烃类化合物,才能够更有效地实现PM2.5和臭氧治理的双赢。该成果厘清了PM2.5与臭氧的相互关系,为我国未来采取协同减排策略提供了关键性的理论依据。

在《美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发表的4120篇论文中,此研究成为被引次数最多的论文。

此外,廖宏还发现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物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量级与机制,揭示了我国华北平原冬季灰霾重污染事件增多的机制,并提出全球变暖增加了华北冬季灰霾重污染事件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