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梨博士”黄新忠:救活“烂果山”带着老区乡亲发梨财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7-07

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马炳文 曾少敏

“现在一年收入,抵得上过去3年,日子总算好起来了。”7月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蔡龙辉回忆起过去,眼圈泛红。

70岁的蔡龙辉是位于老区苏区的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濉溪镇大元村贫困户。和他一样,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当地农户还有很多,这些变化离不开“科特派+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10多年来,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福建省农科院果树所研究员黄新忠,积极推动最新果树科技进农家、入企业、到基地,在他及其团队践行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下,全省建立起多个果树示范基地,为贫困群众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破解产业难题、让果企发展果农致富,是我担任多年科特派实践中最想做的事。”黄新忠说。2019年10月,在全国科特派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黄新忠等92名科特派获科技部通报表扬,他也被服务过的老区苏区三明市明溪、清流、建宁等县乡亲们亲切地称“梨博士”。

“梨博士”黄新忠:救活“烂果山”带着老区乡亲发梨财

福建省科特派黄新忠正在查看梨树情况 

贫困群众有了稳定收入

在位于建宁县绿源果业有限公司果树基地,蔡龙辉正忙着从事田间农事工作。

作为失独老人,蔡龙辉和老伴早前收入来源于2亩莲田,年收入仅8千元左右,生活相当困难。“绿源果业聘请我担任管护员,如今,年收入增加到2万5千元左右!”蔡龙辉用手指比划,难掩喜悦之情。

之前,蔡龙辉所在的绿源果业可是另一番景象。

建宁县地处闽西北偏远山区,是革命老区苏区县,也是福建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长期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下。

在溪口镇枧头村,黄新忠向记者回忆起10多年前,作为福建省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初到绿源果业时的场景。当时,正是建宁黄花梨产业的低谷期:品种老化、质量下降、技术推广滞后,不少果山抛荒。

彼时,黄新忠下定决心,要“救活”这片“烂果山”。他带领团队,指导绿源企业建立“园中园”模式,组装集成示范推广梨、黄桃、猕猴桃新品种及避雨栽培、棚架栽培、水肥一体化、人工辅助授粉等增产稳产、提质增效技术。

从福州到果场、六个多小时的路程,黄新忠团队一年往返二十几趟;与果农一起吃住,手把手传授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成效初显,果园实现产量970吨、收入285万元、利润82万元,一举扭亏为盈。

变化不止在梨产业。据绿源果业负责人傅兴安介绍,在黄新忠团队的示范带动和新技术下,2012年以来,公司水果产量、质量和企业利润持续稳定增长与提高,翠冠梨、锦绣黄桃2个果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注册的“建绿”牌商标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2017年还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食材供应企业。

企业实现了持续良性发展后,便开始着手帮扶贫困户,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目前,和蔡龙辉一起在绿源果业务工的贫困户共有5户。除此之外,黄新忠还对接托斯卡纳(福建)葡萄庄园有限公司,解决企业产业技术难题,雇工帮扶贫困户蒙文乐、赖孙通、董江良等6户。

“进入企业工作前,没有固定收入,现将土地流转给该公司,每月保底3000元工资,一年收入3万多元。”蒙文乐说。部分身患重病、聋哑伤残等贫困人员,也在企业谋得田间简易管理、木工等工作,实现了增收。

“梨博士”黄新忠:救活“烂果山”带着老区乡亲发梨财

黄新忠(右)指导农户种植果树

果业“救死扶伤”的英雄

在福建众多种植户眼里,黄新忠还是果业“救死扶伤”的英雄。

“如果不是黄老师团队的技术帮扶,台农2号蜜雪梨可能要濒于灭绝……”在三明市清流县当地许多果农,说起此事感激之情洋溢于表。

原来,清流县拥有全省台农2号蜜雪梨最大的种植基地,但因栽培技术跟不上,产量低、品质劣、效益差,2008年种植面积锐减至1万亩以下。

获知这一情况后,黄新忠来到清流县。他以嵩口镇围埔村村办梨场为突破口,建立了低产劣质台农2号蜜雪梨园改造技术集成示范园200亩。

经他密集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与示范操作,自2010年起,蜜雪梨综合生产终于出现“亮丽”转身:亩产持续保持2500公斤,200克以上优质果率达到82%,亩收益5218元以上,成为全省栽培产量、质量、效益最好的台农2号蜜雪梨园,带动周边大量抛荒半抛荒台农蜜梨园仿效改造。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