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爬行界的“大熊猫”!广西今年新添39只瑶山鳄蜥宝宝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7-15

王 钰 程慧珍 科技日报记者 刘 昊

瑶山鳄蜥最早诞生于2亿年前,和恐龙同时代,因此被称为原始蜥蜴类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猫”。

714日,记者从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目前该保护区有野外生存的鳄蜥500只左右,而保护区鳄蜥人工繁育基地里404只。今年,保护区鳄蜥人工繁育基地又新添了39只珍贵的本土鳄蜥宝宝。

温和多雨、食物丰富的地区是鳄晰的理想家园

在民间,老百姓称它为雷公蛇、大睡蛇、落水狗,因其立春之后雷雨天生产、见人就跳进水里、以及生活习性喜静不喜动得名。

鳄蜥因头部和体型与蜥蜴相似,而从颈部以下身体部位,尤其是侧扁的尾部,酷似与鳄鱼的酷似,故得此名。

爬行界的“大熊猫”!广西今年新添39只瑶山鳄蜥宝宝

1928-1929年间,中山大学生物系考察队前往广西大瑶山,在今广西金秀县罗香乡琼武村采得28条似蜥蜴又似鳄鱼的爬行动物,被德国专家命名为鳄蜥,由于鳄蜥发现于瑶山,故在中国多以瑶山鳄蜥相称。

鳄蜥是一种胎生蜥蜴,属于昼行性肉食动物,畏寒怕热喜阴,因此主要栖息在水源充足,水流较缓的阔叶林底的溪沟里。我国的广东、广西境内及越南东北部的广宁省安图自然保护区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食物丰富,是鳄晰理想的家园。

瑶山鳄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几十年前,提起“鳄蜥”这个名字,估计没几个当地人知道,而如果提到“大睡蛇”或“落水狗”,他们才会说那玩意儿可作豆腐酿的馅儿,或者拿来泡酒。

而今,在有关部门加大对非法捕猎以及破坏栖息地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力宣传后,提到瑶山鳄蜥,当地人知道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野外发现了可以联系保护区的工作人员。

鳄蜥是第四纪冰川末期残留下来的古老爬行类,1988年,瑶山鳄蜥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9年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纳入附录二,到2016年,CITES将其纳入附录一,也就是说现在它属于若再进行国际贸易会导致灭绝,明确规定禁止其国际性的贸易。

爬行界的“大熊猫”!广西今年新添39只瑶山鳄蜥宝宝

鳄蜥属于独科独属的物种,也就是说鳄蜥科鳄蜥属就只有鳄蜥这一个物种。它身上所保留的古老血统,对于研究爬行动物的起源、演变进化和分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除此之外,它究竟是如何成功抵御住恐龙都无法抵御的灭绝命运?其中的秘密不仅科学家认为值得深入探索,普罗大众也难以遏制对它的这份好奇。

去年5月实现全球首次科学野外放归

近年来,由于人为捕捉、栖息环境被污染、破坏,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从1978年的5900-6000只下降到2004年的950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谈及对鳄蜥的繁衍生存环境的保护措施,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郭军介绍说,他们从预防和恢复两方面入手,提出了通过加大对非法捕猎以及破坏栖息地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大力宣传,增强群众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保护好其栖息环境。同时加强巡护与监测,做好种群监测以及野外救护工作。而对于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则是努力做好恢复工作。

这些年来,贺州市和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加强瑶山鳄蜥保护,与广西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相关合作,建立了瑶山鳄蜥救护繁育中心,在瑶山鳄蜥人工繁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鳄蜥人工繁育过程中,当保护区工作人员发现了威胁鳄蜥生存的最主要疾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溃烂,他们立即采取措施,联系相关部门寻求帮助。从红花油、土霉素,到高锰酸钾和醋酸氯己定,工作人员做了多次尝试,终于找到目前适合治疗鳄蜥溃烂病的更为温和有效的药物。除此之外,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积极展开鳄蜥的行为学研究,以深入人工繁育种群的行为退化、遗传多样性及其复壮等研究,为下一阶段鳄蜥的野外放归做了充足准备。在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鳄蜥的疾病防预工作卓有成效,鳄蜥的人工繁育技术也在不断有所提升。

爬行界的“大熊猫”!广西今年新添39只瑶山鳄蜥宝宝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