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与AI同台竞技,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7月22日,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在云南昆明正式启动,经过激烈角逐进入决赛的4支AI队伍,和来自中国草莓种植强县的4支顶尖农人队伍齐聚,54位选手将开展为期120余天的高原草莓“人机”种植竞赛。
“这次比赛的初衷,在于探索将国际最前沿的数字农业科技做本地化应用,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与经验,并在中国各大农业产区落地。”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龚元石说,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希望参赛选手能够为小农户对接新科技、走向大市场,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120天竞赛,劳模与AI一决高下
7月20日清晨,全国劳动模范纪荣喜早早起床,收拾行囊从江苏镇江赶往云南昆明。
同他一起上飞机的,除了镇江市的几位草莓种植高手外,还有一大包农家肥和铲子等农具——这也是纪荣喜为参加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特意准备的“秘方”,并且一下飞机就肩扛到了比赛基地中。
“其实就是普通的油渣,在底肥里添加了这个,种出来的草莓才更香甜。”纪荣喜说,江苏镇江有着三十多年的草莓种植历史,这次他专门组织了本地的种植高手,在云南基地参加“顶尖农人VS人工智能”的种植比赛。希望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丰富农事经验,能够和“人工智能”一决高下,拿个好成绩为江苏争光。
自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启动招募开始,共吸引了全球超过17支AI队伍,超过108人参与报名。经过激烈的初赛答辩及评审,最终共有AiCU、智多莓、NJAI.莓、CyberFarmer.HortiGraph四支AI队伍进入决赛。
与他们一起较量的,还有4组来自中国草莓种植大县的全国劳动模范、人大代表等顶尖农人高手:纪荣喜劳模工作队、圣野浆果富民队、艳九天巾帼队、神农小队。
艳九天巾帼队、纪荣喜劳模工作队、圣野浆果富民队等顶尖农人队伍在比赛基地内。穆功/摄
60后与90后两代农人,通过“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凝聚在了一起,而他们与AI队伍,也存在着诸多理念相通之处。
“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只要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的小问题,对于品质和产量就会有很大提升。”智多莓队队长、建智科技首席专家程飚说,他们队伍的成员们曾在怒江大峡谷等“三区三州”地区,给村民提供草莓种植的科技支撑。
决赛开始前,来自智多莓队的选手正在调试数据接口。穆功/摄
这支来自云南本土的技术强队,分别由中科院自动化所、昆明农科院、云南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的专家和工程师们组成。在这次比赛中,他们计划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在草莓生长上,这项技术此前被公安、化工领域成熟应用,常见于毒品、化工品的无损检测。
程飚介绍,原理在于将光谱变化同植株生长、病虫害对应,并通过15项环境参数、7项作物参数,建立起一套草莓PCSE生长模型,并由AI自动作出种植策略判断。
“用算法训练机器的同时,也希望可以训练农人,让其灵活掌握应用这套技术,让农民变成技术工人,能够对草莓生长节点和模型对应,进而提升整个云南草莓的商品化率和附加值。”程飚说。
对于AI组的整体策略,顶尖农人们则有不一样的看法。
“就目前技术水准来看,人工智能大规模取代农民尚需时间。”马廷东说,人可以根据不同环境立马调整,机器未必,数据积累需要更长时间,并且智慧农业及设施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他判断,AI是农业的未来趋势,但还需要很远的路要走。
比赛基地内,纪荣喜在为草莓定植做前期准备工作。穆功/摄
纪荣喜则认为,农业生产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是必然趋势。他在镇江的实验大棚里,也加装了补光、补温、温湿度传感器,以及水肥一体化设备。“我60岁可能就不种草莓了,将来谁来种?怎么种?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人工智能能学习到几十年的种植经验,那是最好不过。”
帮农民“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这次决赛中,各支队伍种出的草莓,将经历严格的评估:产量及品质、投入产出比、算法及种植策略的先进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