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揭示苜蓿新型雄性不育性状形成机制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7-23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7月23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作物高光效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苜蓿高柱头外露率雄性不育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为豆科牧草和作物雄性不育系创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上。
柱头外露(stigma exsertion)是发现于开花植物中重要的异交性状,高柱头外露率可以显著增加异花授粉机率,提高杂交制种产量,但目前关于柱头外露性状在具有复杂花型结构的苜蓿等豆科植物中的形成机制还不清楚。
该研究工作首次发现ABCG家族转运蛋白通过影响蒺藜苜蓿花器官中蜡质和角质等长链脂肪酸的运输,导致雌雄蕊隔离,形成柱头外露型雄性不育材料的作用机制,为豆科牧草和作物的高柱头外露率不育系创制以及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据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祝步拓、客座硕士生李辉和科研助理夏秀芝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林浩、牛丽芳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林敏、山西大学教授裴雁曦和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石建新给予该研究大力支持。该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生物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