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 绿色信念 金色愿景——绿色发展新理念,扮靓“牧区大寨”生态镇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李彦军
这几天,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察罕苏力德游牧生态旅游区正在隆重举行第十三届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风民俗旅游风情节。游人漫步在乌审旗草原,绿草如织,牛羊成群,万物生长。
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地,从昔日的黄沙漫天,到今天处处生机盎然,绿色生态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经历了一次长达数十年的生态蜕变。有“牧区大寨”之称的乌审召镇,更是用传承“红色基因”、秉持“绿色信念”、追寻“金色愿景”的发展理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被绿色环保的乌审召(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供图)
看历史:党建领航,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出门一片黄沙梁,一家几只黑山羊,穿的烂皮袄,住的柳笆房。”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乌审召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1965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做出决定,命名乌审召为学习大寨的典型——“牧区大寨”。
1965年11月25日,《内蒙古日报》发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兰夫同志为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公社的题词:“学习乌审召人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设草原,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号召全区人民向乌审召学习。
“牧区大寨”精神是乌审召党的建设宝贵经验和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乌审召1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荒沙就占54%。上世纪六十年代,乌审召公社改造沙漠,建设草原,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动人事迹,反映了乌审召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
进入新时代,乌审召镇继往开来,传承弘扬“牧区大寨”精神,推进“党建领航·绿色崛起”品牌创建,实施“千百先锋引领”行动,为新时代牧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近年来,乌审召镇依托“牧区大寨”源头优势,强党建、辟林苑、筑庭廊、立品牌,挖掘整理“牧区大寨”生态建设历史资源,创新开展“回顾式”生态体验教育,大力培育生态经济和生态产品,重点打造初始治沙地、“牧区大寨”中心、1966年陈毅陪外宾降落地、1977年中央代表团降落地、“牧区大寨”故事文化长廊等9处“牧区大寨”源头文化展示点,构建起从乌审召嘎查到布日都嘎查的“老树讲生态”生态教育项目。“红色基因+绿色信念”新内涵正在广大党员干部当中掀起新的“头脑风暴”。
“筑起绿色长城,首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要从思想上有一个根本转变,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干部和农牧民深刻理解‘绿色鄂尔多斯’的内涵,对进一步学习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大有益处。同时,干部研学也能带动嘎查的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增收。”乌审召镇镇长党新峰介绍说。
今天的乌审召镇,草原一派绿意葱茏、生机盎然,“牧区大寨党旗红”让老典型焕发新活力,“牧区大寨”源头优势正在续写新的绿色传奇。
说传承:科学规划让“绿”成“金”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民谣中的情景已成往昔,乌审召的一切都在变,沙在变,草在变,人也在变。
“这就是我承包的7000亩沙地,” 在乌审召镇查汗庙嘎查毛乌素沙地深处,牧民乌云达赖指着远处的大片沙柳自豪地说:“沙柳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当牛羊的饲料,枝条还可以卖给生物质电厂。”
自从承包沙地种沙柳,乌云达赖家一年多收入3万多元。 目前,像乌云达赖这样治沙又致富、为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种沙柳的当地牧民已有200多户。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志丽介绍,热电厂实施60万亩生态能源林基地建设,从单一的治沙造林业务扩增到生物质发电、螺旋藻生产,形成由治沙造林(碳吸收)—生物质发电(碳减排)—螺旋藻生产(碳捕集)构成的“三碳经济”产业链,每年为当地农牧民提供3000多个就业机会,年供绿电1亿多度,年产螺旋藻约200吨,综合减排二氧化碳总量达75万吨/年。
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乌审召镇,生态结合产业发展的蓝图被绘制得井井有条:西部区域打造生态牧场,以鄂尔多斯细毛羊和乌审草原红牛为主导,大力发展“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生态循环、适度规模”的现代化生态畜牧业,培育发展生态教育体验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品牌经济”与“口碑经济”的双向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