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加速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9-02

科技日报记者 华 凌

医疗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具有交叉特性的领域,作为新兴科技代表,正在成为各国竞相投入和角逐的新的战略高地。两个多月前,国际顶级学期刊《自然》用特刊方式聚焦中国医疗机器人发展,关注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成果转化的最新动态。截至目前,这个创新中心已聚集、服务包括天智航、术锐、思灵等25家行业领先企业,参与投资多家创新企业,其中有些企业的技术产品即将或已实现自研国产关键零部件的突破,与国际领先同行“并跑”。

据了解,9月中旬,这些创新企业将在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亮相。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位于中关村科学城的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探究其是如何加速医疗机器人成果转化的路径。

构建医疗机器人创新生态的挑战

可以灵巧剖析一颗葡萄的高精度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将外太空抓取技术用于商用领域的高精度机械臂、定位精细到毫米级的肺部穿刺手术机器人……记者在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惊喜地看到这些在行业中具有颠覆性的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表示,“医疗机器人的目的不是取代医生,而是为他们提供一种拓展能力的工具。随着第三代医疗机器人在临床精度和适应性方面取得重大的技术突破,今后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提升机器人结构的灵活性、人机交互技术的高效性和可远程操作的机器人。”

“与其他行业相比,构建医疗机器人的创新生态更具挑战性。”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王彬彬介绍说,首先,医疗机器人从技术开始立项、研发,一直到上市,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长的过程,从技术、产品到取证能力,包括后期的服务保障,以及推广,对创业团队的要求都比较全面,具有综合性;第二,医疗机器人想在临床过程中得到医生或者医护人员的认可,一定要在技术方面有独到之处,否则很难赢得市场青睐;第三,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医疗机器人都是一个政府高管制的行业,须经过各国药监部门审批才能够上市,入市后像收费、定价、医保进入等,则需要政府部门的同意。

而医疗机器人涉及的门类较多,每一种医疗机器人产品,都有独特的技术和市场以及产品定位。由此,“构建医疗机器人的创新生态,要解决两个普遍性问题:一要找到共性技术的交叉点或者着眼点,且具有代表性,所以进行平台创新建设时,到底从哪个角度着手突破,或者如何为行业构建平台优势,还是非常考验创新平台的着力点和发力点的。”王彬彬表示。

“二要解决个性的问题,像手术机器人在国内是第三类监管,康复机器人有的是第二类医疗器械,非治疗类的服务机器人不需要取得CFDA认证,每一个产品具体适应的法律法规和要求不一样,差异较大。因此在做创新平台构建时,可能很难一下子做那么全,把所有医疗机器人门类都非常清晰地摆到一个平台上。”王彬彬继续说。   

显然,周期长、行业准入门槛高及创新要素更全面等,实际上这些要求无形中给整个医疗机器人行业增加很大壁垒。针对这种状况,2018年9月,医疗机器人领军企业天智航和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挂牌。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在政府指导下成立的医疗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迎刃难题提升医疗机器人创新应用   

“整体来说,我国医疗机器人的创新应用尚处于导入阶段,无论是机器人本身的技术还是医护人员对医疗机器人的操控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环境,都在培育的过程中。从应用的效果来看,整个医疗器械一定是向着智能化和自主化方向发展,所以规模化使用医疗机器人是临床上一个必然趋势。”王彬彬答道。   

针对共性技术薄弱环节,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是如何突破的?王彬彬答道,“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为医疗器械生产或者是开发的创新企业解决资质和政策门槛问题。因为政府对医疗机器人的前端和后端高度监管,包括生产、体系、考核、取证和临床等,都需要专业政策支持。于是,我们解决了像术锐这样创新企业医疗器械生产的资质难题,这个突破让其在海淀扎下根。”

目前,为打破国外厂商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垄断,术锐正在努力研发出价格低廉、效果更佳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其凭借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的术锐手术机器人系统,已分别与多家医院达成合作意向,陆续在泌尿、肺、肝胆胰等科室开展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