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智慧经济下的转型之道,谁在决定成败?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9-03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借助新模式,“干毛巾也能拧出水分来”,浙江伟星实业公司做到了。但后者拥有年产100多亿粒钮扣、5亿多米拉链的生产能力,要“拧水分”谈何容易?

九月初,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科技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专家、财政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他揭开了部分秘密:借助新模式,这家企业打造了“从消费者到生产者”C2M模式,客户可自由选配拉链颜色,材质和样式,实现了拉链行业的“私人定制”。此外,前者还引入实时订单成本等管理会计工具,每日接单量由400单飙升到1500单。

如何落实“六稳六保”?国内各地都在探索,伟星提供了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很重要。科技日报记者注意到,在制造业领域,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深改委会议传递的信号是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之后,13部委发布“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意见”,再次强调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落地。

吃透中央精神,结合伟星案例,王兴山认为,智能制造,以工业化高效率、低成本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工业互联网,以连接为核心加速推进企业迈入数据驱动的智慧时代。

“炒着热、吃着冷”,工业互联网落地咋成了难题?

一边是需求侧,另一边是供给侧,供给与需求的契合过程推动着消费与工业从1.0向4.0跃升。

在王兴山看来,工业1.0时期,消费品多是手工定制,短缺成为常态,可谓“你有我没有”;工业2.0时期,规模经济成时代特色,可谓“你有我也有”;3.0时代,品牌彰显身份,“我的比你阔”成为特征。进入消费4.0时代,消费者弱化了对品牌的追求,更追求内心的满足,个性化成为需求侧的最大特点。

个性化、低成本、实时感知并满足客户需求,这是智能制造的“杀手锏”,也是商业目标。王兴山认为实现智能制造商业目标需要解决连接客户、智能生产、智慧供应链、以及在线运维服务四个关键。接下来,推动智能制造落地,需要一个数字化创新平台,即工业互联网平台。后者是时下的热词,但其“炒着热、吃着冷”,落地成了难题。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产生大数据,进而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

如何理解?王兴山举例:通过“连接”产品,产品卖出去之后,数据跟着产品实时反馈,这样能提前预知到哪里出现问题,从而改变售后服务的流程;通过连接客户,实时感知客户,获得客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定制……

工业互联网落地难?难在建。首先,要从企业内部塑造数据驱动的智能生产能力;其次,打通企业内外部产业链,面向企业外部进行产业链提升;最后,汇聚价值链资源,打造面向产业生态体系和平台经济,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

5G的出现,加速了工业互联网的落地

5G是好东西,加速了许多工业互联网场景的落地。

王兴山以无人驾驶为例。我们的汽车要无人驾驶跑行驶,快速反应不出事故,就得低时延、高可靠,这样无人驾驶才敢开。而这正是5G的重要特征。他认为,“将来,云数据中心是中心化的,每辆汽车是边缘、是端,汽车也是个计算中心,云、边将会结合。”

企业的信息化就是数字化,但前者喊了很多年,仍面临三大痛点:比如业财不一体,数据不互联互通、信息孤岛问题,管控不够精细化等等。王兴山认为,这三点解决不了,“炒着热、吃着冷”的现象不会消失。

落实“六稳六保”,高韧性的智慧企业呼之欲出。“高韧性的智慧企业理想的架构是后台相对稳定、有序,而业务一线、作战一线的前台是灵活的、敏捷的、扁平化的。”王兴山表示,企业以稳定的后台支持灵活机动的前台,以后台的‘不变’应对前台的‘万变’。

面对未来,企业转型要经历“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三步递进。他强调,智慧企业是以AI为核心的大数据深化应用,数据从附属产物转变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并通过大连接从局部孤岛走向系统贯通,数据驱动、智慧决策是关键特征。

数字化转型,每个企业的切入点不同。王兴山建议企业要重视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基础管理,要练好内功;同时提醒打造高韧性智慧企业,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管理、思维和战略问题。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