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变技术为商品,山东产研院创造了一种新模式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9-07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正君

同一场合,山东省委书记、省长、副省长,济南市委书记、市长以及6位院士一同现身的几率不多见,但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山东产研院)成立一周年时,这一幕出现了。

最近,山东产研院举行产业技术重大创新成果汇报会,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展示的一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该院凝聚了87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创立了64家科研机构,实施了300多项发明专利,转化研究了200多项前沿产业技术成果,孵化了77家高技术企业,带动社会投资超过200亿元。

“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突破产业核心技术,打通产业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这是山东产研院的定位之一。而一年间的实践,印证了孙殿义的一席讲话,他说:“一年来,我们……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创新、有利于转化、有利于商业成功的可自我修复、风险可控的运行机制。”

“他们手里有牌”

“我们计划今年11月份在太原发射齐鲁一号、齐鲁四号2颗遥感卫星,将成为世界上首次采用激光互联技术的商用遥感卫星。”

山东产研院副院长雷斌在上述现场汇报时表示,这两颗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卫星,首次集成了空间激光链路、在星数据处理、空地信息交换等最先进的技术,观测精度达到国内民用最高,不受云层、雾霾的影响,清晰分辨地面上的一棵树、一辆汽车。雷斌说,“它们实现全球任意地点一小时之内重访,山东省全域2个月之内覆盖,成为国家地理信息观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鲁卫星是山东省产研院对外展示的重量级成果之一。

在此之外,他们还对外展示了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国内首款量产硅基谐振式高精度压力传感器,X射线背散射人体扫描安检装备,金属表面改性新突破“超高速激光熔覆设备”,含油污泥微波热解析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技术及装备等成果。

记者了解到,上述成果,已经或者进入实质性转化阶段。“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是山东产研院每一个项目的核心理念。

从技术到商品,既检验着技术的成色,又考验着商业模式。为什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山东产研院能交出转化200多项前沿成果,孵化77家高技术企业的成绩单?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但毋容置疑的是:山东产研院抓住了人和物,即合适的高端人才和适合落地的技术。

问题在于,这两点又是如何抓住的?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关键在于产研院体制机制创新上,产研院在顶层设计上,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充分放权,院务会议审慎决策,执行团队高效执行,还有止损、容错等机制,以往可能不被看好、半途而废的运作,山东产研院有使命、有能力继续探索下去。

直通“最高层”

“我国每年产生的含油污泥总量超过1000万吨。”这是来自中科院的徐长友团队透露的数据。传统油泥处理技术,投资成本高,处理效率低下,还会产生新的污染物。

徐长友团队首创了一种土壤污染修复设备,微波热解析处理含油污泥,搭建一套大型集装箱一样的超大号“微波炉”,把油泥里的油品“烤”出来,土壤有毒有害物质去除率达99%,经过处理的土壤再安全回填。该设备投资运营成本只有传统技术的50%,解决了行业痛点。

眼下,徐长友团队的这一成果已经在山东落地,而运作者正是山东产研院。成果转化,一方面,转化方的技艺要高超,“好用才是硬道理”;另一方面,落地方要有需求,诚意要足,这其中,产研院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他要了解成果,“识货”;他要了解需求,“知痛”,并懂得打通阻碍成果与需求精准对接的重重障碍。

好项目从来抢手,如何打动对方?

投资30亿元的超高速电磁驱动系统项目,将围绕超高速电磁系统技术所需要的材料、设计、部件的生产展开研究,以及进行系统开发,目的是在山东打造国家下一代超高速电磁系统产业的创新高地。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的一些细节是:当山东产研院提出该项目时,契合了山东方面的需求。于是,在前者撮合下,山东省、济南市高层与后者见面,“一事一议”,现场签约,高效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大科学装置的落地,需要巨额投资,需要供方、需方的高度共识,并确保扎扎实实落地。显然,山东产研院掌握了这种能力。

不做“甩手掌柜”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