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曾子故里”嘉祥:在“接地气”中求新求变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9-16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李超

车从济宁经开区下高速,右转,沿着“曾子大道”往西,路边的石雕逐渐多了起来——这是进入“中国石雕之乡”嘉祥县的信号。顶峰时期,这座拥有93万人口的鲁西南小城石雕企业鳞次栉比,产品畅销全国,“雕艺精湛,风格奇异”的特色,堪称一绝。

科技日报记者随机进入一家石雕厂,人物雕像、石麒麟、石狮、石碑等众多形式的作品依次陈列。主人热情,向记者透露着玄机:外行看“表”,其造型端庄,颇有气势;而内行看“里”,其线条刚直,简练有力,更看不见的门道在于其选材、构图、立意上。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网站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嘉祥石雕并不难找。

“曾子故里”嘉祥:在“接地气”中求新求变

石雕技艺在于石,更在于雕

当保护、抢救每每成为非遗的关键词时,嘉祥的传统手艺没有黯淡下来,反而熠熠生辉,这不容易。对嘉祥人来说,梁氏家族、杜氏家族、徐氏家族的涌现表明,这里人才存量尚可。

选择一块当地盛产的天青石为主要原料,辅以大理石、花岗石、汉白玉等石料,经“开荒—打细—打磨”等环节,一尊或传统、或现代的雕刻作品便可成型。

千百年来承沿不绝的石雕技艺,体现着嘉祥人的心灵手巧。

石雕技艺在于石,更在于雕,其构图、立意与方式、方法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不过,国内石雕之地甚多,实力的比拼,更在于文化。

距离石雕厂20公里之外,位于嘉祥县纸坊镇的武氏祠,向来是石雕人的朝拜地——其内蕴藏的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

石雕上的画面,被一根立柱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人物的头发树立起来,显出“怒发冲冠”的模样;他面向右边,双手高举,左腿迈开,这是前冲的姿态;一把匕首插在立柱上,其红缨还荡在半空,显然这是做出刺杀动作的瞬间;而立柱右边,人物边走边回看,表情似乎有些惊慌;其旁边的侍卫,惊慌中有人已倒地……

武氏祠的上述汉代画像石再现了《荆轲刺秦王》的典型场景。

“曾子故里”嘉祥:在“接地气”中求新求变

科技日报记者注意到,上述画面并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具体面部表情,但夸张、动感十足的形体语言已将游客代入历史,甚至有了逼真的现场感。

一副好的石雕画面胜过千言万语。难怪专家称赞:“汉画像石不仅为《汉书》配了插图,更是‘无字的《汉书》’。”

武氏祠的工作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幅画面采用的是立体雕刻技法,即使放在世界美术史上,也享有很高地位。而我们早在汉代就已掌握了这种技法。值得一提的是,眼前这个画像,曾制成邮票发行。

“曾子故里”嘉祥:在“接地气”中求新求变

始建于东汉时期的武氏祠,风风雨雨已历经近2000年。其现存的一对阙、石狮,两块石碑,以及石刻构件显示出“中国石雕之乡”的深沉历史和底蕴文化。

在继承中发展,走出不一样的“靠山吃山”道路

文化。嘉祥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

“曾子故里”嘉祥:在“接地气”中求新求变

在石雕之乡之外,这里的名片还有唢呐之乡、鲁锦之乡……什么是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各地都在探索的问题。嘉祥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蕴含着超越时空、一以贯之、拒绝随波逐流的东西;同时,也有其契合人性,符合时代价值的成分。

华灯初上,嘉祥县纸坊镇德信啤酒文化小镇热闹起来。沿着宽阔的德信大道缓缓步入,形状各异的山体、异域风情的雕塑、酒桶造型的洗手台将小镇的啤酒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谁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个美丽小镇,是利用被破坏的山体建造而成。

一尊好石雕离不开好石头。纸坊镇曾依靠山石资源壮大了镇域经济、富裕了一方百姓。但靠山吃山,如何依靠?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是首要考虑。毕竟,山石资源不可再生。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