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跻身“绿色工厂”、书写“世界纪录”,打造“全产业链”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10-22

跻身“绿色工厂”、书写“世界纪录”,打造“全产业链”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据8月28日《山东新闻联播》消息,8月23日至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江苏、山东检查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检查组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有效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法,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做好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

科技日报记者记者注意到,在当晚《山东新闻联播》播出的消息中,出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到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调研的画面。

经过40年积累,圣泉集团研发出“圣泉法”秸秆精炼一体化绿色技术,整个工艺流程无污染物排放;他们解决了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难以高效分离的全球性难题,实现三大组分高质化利用;一根秸秆生产上百种产品,真正将其“吃干榨净”。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表示,圣泉集团将秸秆做到了深加工,做到了精加工,又体现了节约、环保,同时又给农民增加了收入,这是一举多得、造福于民的一个好项目。

突如其来的疫情如同一块试金石,检验着高新技术企业的成色。一些企业脱颖而出,凸显出危中有机的把握能力。圣泉集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圣泉集团董事长唐一林语气肯定:“疫情之后,我们的效益没有下滑,反而不断上升,科技含量高是主因。”

(一)环保治理

“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是如何炼成的?

走进济南市章丘区刁镇工业经济开发区,圣泉集团的大本营,“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大型条幅甚是醒目。早在2017年,这里便已晋升工信部“全国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

“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一如既往的强调秸秆综合利用问题,而秸秆综合利用向来是圣泉集团的“看家本领”。

一车车原料被输送进车间,经过清洗、粉碎、混合等一系列工序后,再被分别加工成不同的产品。其中,半纤维素可生产出糠醛、L-阿拉伯糖、木糖等;纤维素可被提取加工出纳米纤维素、生物质石墨烯、生物质燃料乙醇、可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纤维、纸浆等;而木质素则可生产出生物质炭、航空煤油、染料分散剂、沥青乳化剂、可降解塑料薄膜、电池阴极膨胀剂、建筑材料减水剂以及乙苯等等。而剩余的灰分,则可以加工成有机肥,或用作燃料等,一根秸秆被“吃干榨净”。

以上这些产品,又都是重要的产品或有机化工原材料,进一步加工后,能再生产几千种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食品、高分子材料等众多领域。

把秸秆这一农业固废物“吃干榨净”,生产出上百种产品,这是圣泉集团正在埋头做的事情。

检查组了解到,圣泉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与当地政府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定期监测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针对有机溶剂、危险废物、污水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风险,积极采取防渗防腐蚀措施,有效防止土壤污染。检查组一行希望在目前的基础上,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做到污染“滴水不漏”。

可以说,“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不是一天炼成的,而是真抓实干出来的。

(二)口罩立功

口罩之战,他们打了一个大胜仗

回头看来,原来并不是以口罩为主业的圣泉集团,却在口罩之战上打了一个大胜仗,凸显了其硬核实力。一切都要从“军令状”算起。

今年2月9日,圣泉集团签下一份口罩生产“军令状”:2月10日起,每隔一天,增产口罩5万只,直至达到日产20万只。但此时的圣泉面临的挑战是:口罩扩产遇到瓶颈,如何破?

疫情防控,交通运输不畅,设备从哪来?最初扩产时只能从周边高价收购二手设备,小毛病不断,或者缺零部件,运转不顺畅。技术人员吃住在公司,有问题随时盯上,把调试、维修时间压缩到最短,他们甚至创造了设备“当天到厂、当天调试、当天投产”的圣泉速度。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帮助企业协调设备采购、运输问题,口罩生产设备快速到位。

原材料也是一个难题。素有“口罩心脏”之称的熔喷布却十分紧缺,而且价格翻了数倍,无纺布、耳带和鼻梁条也有不同程度的紧缺。除了政府部门主动帮助调拨,圣泉集团几乎全员参与到采购工作中。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