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全球团结合作,2020“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举办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11月24—25日,2020“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举办。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校长王辰院士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全球的团结和合作是战胜病毒的最佳途径。医学与卫生是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保障,这一点从未如此明确。为应对这一流行病,迫切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医学卫生健康事业。
2020“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现场,中国日报记者 朱兴鑫摄
王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加深了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解,这正是希望在此次研讨会上传达的重要信息——以国际合作共御疫情的重要性。
《柳叶刀》总编辑理查德·霍顿表示,在这样的时刻,保护和加强国际间的团结合作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加强合作,才能解决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健康困境。值此全球努力控制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重要时刻,此次会议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世界能够分享中国医生和中国科学家成功遏制新冠的经验,希望此次国际间对话能给当前阴霾笼罩的世界带来希望。
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以“新冠”为主题,围绕群体免疫、新冠感染后遗症、众多研究数据和证据的解读和挖掘、临床研究的方向和挑战、重点脆弱人群防护、疫情下的全球健康展望以及2021终结新冠疫情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与会嘉宾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进展。约两万人在线参加,其中外国专家逾一万五千人。
在主旨演讲环节,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Till Bärnighausen教授以《传统(卫生干预)功效开辟新领域:用于控制新冠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为题,分享了公共卫生干预的见解,深入分析了如何将新的技术、新的创新应用到筛查、隔离 、传染性检测以及健康促进等传统卫生干预措施中;英国帝国理工学院Roy Anderson爵士做了题为《如何通过接种疫苗产生群体免疫以预防新冠肺炎感染》的报告;香港大学梁卓伟教授分享了《从SARS到新冠:我们真的了解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吗?》的报告;中日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曹彬教授从临床角度分享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长期后果:一项队列研究》的报告。此次大会也涉及包括妇女、儿童、老人在内的脆弱群体防护内容,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分析了新冠对中国妇幼健康的影响及全球启示,而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叶志敏教授则以《中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体系》为题做了报告。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柳叶刀》一直致力于推进新冠相关研究论文的快速发表与交流传播。2020年1月24日,《柳叶刀》发表了两篇来自中国作者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论文,描述了武汉首批4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报道了新冠肺炎的人际传播,并发出了新冠肺炎构成全球公共卫生威胁的预警。此后,《柳叶刀》杂志陆续发表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科学成果,为国际社会应对这一流行病提供了信息。迄今,《柳叶刀》已发表新冠相关文章约1500篇,其中来自中国的文章超过150篇。
“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已举办6届,推动了全球卫生研究和政策治理等方面的交流对话,拓展了中外专家学者开展国际合作的机会。会议希望通过全球高水平专家的对话,促进医学健康的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与科学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