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如何“杀出重围”?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1-01-08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2021伊始,中国航天正在步入“商用时代”第二个五年的新征程。对于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什么是最重要的一环?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在火箭领域中有哪些技术取得关键性的突破?2021年,商业航天领域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日前,在腾讯新闻“空天计划”推出的《星空对话》第三期上,针对这些问题,如是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奥平、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戴政、国科嘉和基金合伙人丁润强,进行了探讨。

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如何“杀出重围”?

成本是最重要的一环

对于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成本问题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戴政认为,中国商业航天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都是为了服务其商业价值,未来商业运载火箭的主流一定是“成本最优”后的选择。

“无论是选择液体火箭、还是研发可回收火箭,围绕商业逻辑所做的技术创新才能可持续发展,最终才能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所有都有赖于运载火箭能把通往太空的入口做得更便宜,流量入口打得更开,这样所有的商业应用才能进来,形成真正太空经济的生态。”戴政说。

丁润强表示,航天系统里任何一个突破点的验证周期都很长。同时因为发射机会、发次数有限,试错成本很高,导致商业航天每前进一小步都需要扎实的积淀,但机会和挑战并存,“航天玩家”要把单点突破变成系统性突破,用商业化的力量管理供应链,把成本变成优势。

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

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在火箭领域中有哪些技术取得关键性的突破?对此,戴政认为,在民营商业火箭领域,2020年各个民营公司都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进展,甚至是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比如蓝箭公司,在运载火箭研制过程中,首次在大推力的液氧甲烷发动机中应用了泵后摆技术。

“它能够使发动机功率下降,同时让整个结构更紧凑,有利于整个火箭减重。这项技术应该说在我们国家原来的火箭上,特别是液体发动机火箭上用得比较少。最近在新一代里面开始应用,我们是首家把泵后摆技术引用到了液氧甲烷这个双低温推进剂的发动机上。这也是民营企业给中国航天做的一个技术上的贡献。”戴政说。

戴政认为,低轨卫星星座组网经过这样一个百花齐放的行业局面,越来越多的火箭公司的能力也得到了验证,少不了社会资本的支持,可以说民营公司在2020年逐渐成为中国航天的有利补充。

2021年机遇和挑战并存

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得到了社会资本以及政府类资本的大力支持,使其能够快速“腾飞”。2021年,商业航天领域又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丁润强认为,航天领域有周期长的特点。周期长主要体现在研制周期和验证周期方面。从研制周期的角度来看,其不光是单点突破,还包含了动力系统和软件算法。从制备到硬件、软件等多方面集合在一起,便导致了其研制周期较长。从验证周期方面来看,试错成本较高是验证周期较长的主要原因。

2021年,丁润强认为的机遇和挑战,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单点突破。“举个例子,2020年初银河航天发射了通信卫星、长光发射光学的卫星,包括天仪研发的雷达卫星等。这一个个典范在单点突破之外,代表国内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在参与,这是第一个机会点。”他说。

“第二,如何复制单点突破,变成系统性突破。比如我们做一个卫星,虽然从理论上讲,其从设计到生产已经不是秘密,国内能这样做的企业有上百家。但这里面的难点是,生产成本是否按照可测算的商业价值、商业优势以及供应链进行管理。”丁润强说,此外,有没有持续生产的能力。如果一个企业在一年中接到很多订单,这代表企业有能力能够重复持续地向甲方交付产品,不单单是只做出一个单品。有没有可能持续且稳定地向甲方客户交付项目或产品,这背后考验的是整个团队持续的经营能力。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