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我国D-shant心房分流器FIM研究最新成果发布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1-01-14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心力衰竭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被称为“生命绊脚石”。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心力衰竭现患人群约有一千万,患者活动耐量差、生存率低,每年需反复住院,预后差于癌症。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该病的治疗手段也得到了长足进步。

“房间隔分流装置已成为国际上心力衰竭器械治疗新兴的技术方向,尤其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来说,能够有效缓解左心房超负荷,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运动耐量及预后。”1月1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吴永健在北京主持召开的D-shant心房分流器FIM研究•暨临床入组完成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我国D-shant心房分流器FIM研究最新成果发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吴永健)

2020年4月30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教授董念国团队自主研发的D-shant心房分流器完成了中国首例人体植入,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吴永健和宋光远团队连续完成了数例心衰患者的分流手术,术后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

“心力衰竭犹如心血疾病当中的一座‘高峰’,想要攀越这座‘险峰’,需要更多的创新手段和技术模式的支持。房间隔分流装置的诞生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D-shant心房分流器的研发以及FIM研究,可谓是我国创新领域的又一里程碑事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徐波说。

我国D-shant心房分流器FIM研究最新成果发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徐波)

武汉协和医院教授董念国介绍,心房分流器的作用原理即通过经皮介入微创的方式在房间隔植入一枚分流装置,在不明显减少左心排量和明显增加右心负荷的基础上降低左心房压力,缓解肺淤血及呼吸困难,从而改善心衰症状及预后。同时不显著增加右心负担及降低心排量,也不引起反常栓塞。

我国D-shant心房分流器FIM研究最新成果发布

(武汉协和医院教授董念国)

自FIM临床试验开展以来,临床研究平稳推进,在国内的早期临床应用成果显著。吴永健分享了一组数据:目前已完成20例左心衰患者植入,全部局麻下完成;射血分数降低 10例,射血分数保留+中间值10例 ;手术成功率100%,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18例完成1个月随访,14例完成3个月随访,3例完成6个月随访;无死亡病例;未发现孔径狭窄闭塞、栓塞事件及其他不良事件。

“心房分流器的临床价值在于,能够直接降低左房压、改善肺淤血,改善活动耐量及心功能分级。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功能性瓣膜反流、改善左心室重构和功能、减少心衰相关死亡和再住院。”吴永健介绍,心房分流器还可用于右心衰竭、肺动脉高压及ECMO辅助下左心减压。

我国D-shant心房分流器FIM研究最新成果发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宋光远)

截止2020年12月25日,D-shant心房分流器的FIM(First In Man)研究已完成了全部入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宋光远通过一例心房分流器典型病例分享了患者的获益情况。“入组患者中首例完成6个月随访的心衰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持久,患者的活动耐量及心功能也大大改善,生活质量明显好转。同时,患者最终房间隔孔径保持良好,未出现明显回缩。”宋光远说,不仅如此,患者的功能性瓣膜反流、舒张功能和右心衰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我国D-shant心房分流器FIM研究最新成果发布

(武汉协和医院教授尚小珂)

“我国研究团队开发的D-shant心房分流器与国际上已进入临床的IASD、v-wave、AFR等产品相比,其设计最大的优势在于,是目前唯一的可回收、可二次干预的分流装置。”武汉协和医院教授尚小珂指出,“D-shant心房分流器还强化了分流器腰部支撑力和防闭塞工艺处理技术,提高了产品的结构稳定性和形态记忆性,能够有效避免分流孔的闭塞,其输送的鞘管为同类产品最小,有效提高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