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疫情赛跑,各地科技人打响“防控阻击战”
陈曦 王迎霞 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李丽云 王建高 过国忠 杜英 刘传书
这是一场科研与疫情赛跑的攻坚战。
优先支持早筛、早隔、早诊和早治等疫情防控急需项目!着力提高医疗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
自出现新型肺炎疫情以来,全国各地科技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及时制定各项应急措施和工作方案,组织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应急防治技术科研攻关,为全国依靠科学武器战胜疫情积极贡献力量,彰显党和政府沉着应战、迎难而上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全国各地科技部门都有哪些措施?效果如何?科技日报记者日前对此进行探访。
突出防控急需,创新应急专项支持方式
疫情是命令,防控是责任。为解决新型肺炎快速检测、治疗等迫切问题,甘肃、青岛、福建、天津、宁夏、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科技部门,相继启动绿色通道快速立项机制,以推动尽快研制出快速简易确诊试剂、疫苗、有效药物等。
在天津,采用“定向委托+绿色通道”的支持方式,重点支持前期已有相关基础,短期内可投入临床应用的技术和产品,首批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等5个项目,后续批次项目采用“需求预征集”组织方式,已面向全市公开征集。
天津科研人员开展应急防治技术科研攻关。受访者供图
在福建,该省聚焦检测诊断、临床治疗等关键技术问题,每个项目资助经费为20-50万元,优先支持针对疫情防控急需、短期内能及时完成的申报项目;厦门市开通立项“直通车”,超常规采用免评审、经费定额包干并一次性下达等方式,确定首批11个应急攻关项目。
厦门大学李庆阁教授带领团队进行疫情科技攻关。受访者供图
黑龙江省突出防控急需,采取“先研究、后立项”的方式,紧急组织启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优化治疗研究”等6个应急防治诊疗技术科研攻关项目。
黑龙江科研人员开展应急防治诊疗技术科研攻关。受访者供图
青岛市则围绕海洋药物筛选与疫情应对策略以及防治临床应用研究等特色方向,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每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将获得25-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带领“蓝色药库”研究团队正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统筹优势资源,强化科研大协同大攻关
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抗病毒疫苗设计、加强新型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研究……疫情发生后,各地科技部门迅速整合区域内优势科研力量,面向疫情防控最急需问题,强化科研、临床应用合作,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协同创新,有效发挥科研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
甘肃省组建了由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省人民医院、中科院兰州分院、省医学科学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兰州市肺科医院等医药单位27位专家在内的科研攻关专家组。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科研人员提取患者检测材料。雷泽林供图
福建省强化专家咨询,成立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为组长,15位专家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专家咨询组,对接国家科技部科研攻关组;福州市科技局组织市肺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福建省南方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等开展科研攻关,并将9个项目列入市重点推荐资助项目库进行支持。
在黑龙江,依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省传染病医院、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医疗和科研机构,进行应急防治诊疗技术科研攻关;
深圳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组织生物医药学、人工智能、流行病学等多方面专家,其成员来自上海交大、海军医大、香港理工、国防科大、申联生物医药、上海和深圳疾控中心等,共同开展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助力抗病毒药物研发。
探索基于深度学习搜寻到的八肽药物对抗新冠病毒。 受访者供图
开辟绿色通道,推动早出成果多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