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我国首批深远海三文鱼规模化养殖收鱼成功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1-06-23

科技日报记者 王健高 通讯员 王雪 何琳 代海飞

6月21日凌晨4时许,伴随着朝阳初升,全世界最远的深海渔场浮出水面——定海神针般的中心立柱刺破海水,张开连廊“伞骨”,紧抓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八角箱体。从天空俯瞰,犹如深蓝大洋中张开的金色巨网。

水面以下30米,15余万条三文鱼在网箱包裹的黄海冷水团中自由游弋,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一号”网箱现场,壮观的国产深远海三文鱼收鱼行动第一次在这里展开。

我国首批深远海三文鱼规模化养殖收鱼成功

图为三文鱼经过降温后被自动送至处理区。李亮 摄

首批国产深远海三文鱼上岸

清晨5时许,马达响起,巨大的白色养殖工船驶近“深蓝一号”。它缓缓掉转船头,尾部与网箱金色边框渐渐接近。

橙色橡皮艇从养殖工船上放下,海上作业人员乘坐它环绕“深蓝一号”进行对接作业,一切锚定完毕,养殖工船尾部起重臂旋转,将白色粗管从船尾递出,与网箱八个角的其中之一内部相连。

“不同于传统渔业的网捕作业,我们采用吸鱼泵进行真空负压捕捞,这样能够减少鱼体因在网内碰撞摩擦造成的损伤,也让后续加工变得更加有序可控。”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顾祺焕说道。一直以来,“深蓝一号”的养殖探索和装备制造重任都由该公司承担。“鱼会通过这条白色管道被一条条吸上船来。我们所处的养殖工船,还是全球首艘远海作业三文鱼加工船。”顾祺焕继续说道。

7时许,伴随着现场负责人一声令下,吸鱼泵轰隆开启。几十秒的短暂空吸后,便有青黑色鱼影从管道中穿梭而至,场面壮观。从管道外的褶皱处仔细窥探,略微能分辨出三文鱼的青黑脊背和银白肚皮。

收鱼加工3000条

进入甲板上的钢铁小屋,便能看到这座深海加工厂的全貌:清一色不锈钢设备之间,白色传送带平稳运行,作业人员站在高出地板的台面上,伴着三文鱼独有的清淡气味有序地忙碌着。

进门后的第一处台面处有与管道相连的水槽,管道出口处被不锈钢细齿分开上下两处,海水自细齿间被筛出,鱼则留在细齿上,并被后来的同伴推至水槽内。伴随着吸鱼作业持续进行,水槽内很快挤满了胖乎乎的三文鱼。

“这条得有10斤以上,随便一条都得8斤多!”60岁的唐明峰是名老水手,他和同伴负责在水槽两端对刚进入加工车间的三文鱼进行“击晕放血”的第一道作业步骤。他手中的三文鱼仿佛打了蜡般光泽柔润,通体没有一丝伤痕,肥硕健壮的身躯充满新鲜活力。三文鱼通过电击区域,并进行自动冲洗后,又送至螺旋状的降温区内。

“完成初步处理的三文鱼温度一般在10℃以上,必须对它们进行快速降温。这处降温区内都是自动灌注的冰浆,在0℃左右,三文鱼在这里经过30分钟降温,温度会降至0~4℃之间,然后进行下一步工作。”顾祺焕说道。降温完毕的鱼被设备自动送至处理区,作业人员进行内脏清理,再经过冲洗血水、吸取杂质两道清洁步骤后,就来到了包装环节。

包装工人将鱼用透明长袋装起,有序摆进蓝色专用保温箱,随后均匀盖上冰块后封箱,几十条三文鱼便被拖至船舷边等待送上运输船。

“从一条鱼被吸鱼泵吸取至车间,到完成全流程处理工序待发,整个过程只需45分钟。”顾祺焕说道,这也意味着一条鱼的收鱼工作全部完成。“目前,整个‘深蓝一号’网箱中现存三文鱼15余万条,今天我们收鱼3000余条,成活率达到80%,平均体重超过4千克/条,品质达到了欧盟出口标准。”

“此次活动是试验区项目实施以来首次规模化收鱼,也标志着我国首次规模化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了成功!”现场,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赵英民说道。

12小时到达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创世界温暖海域养殖先河

船舷边堆叠的蓝色货柜被运输船装载完毕并启航运往全国各地,第一批国产深远海三文鱼踏上了“赏味之旅”。

“运输船将在10小时左右抵达西海岸新区,这意味着12个小时之内,我们的三文鱼就能从‘深蓝一号’走上新区市民的餐桌。”顾祺焕计算道,“同样,在高集成度的处理流程、冷链全覆盖加持下,最多36个小时,咱们的三文鱼就能走进全国百姓家。”一改我国三文鱼依赖进口、动辄四五天的时间跨度,国产深远海三文鱼最大限度保证了“鲜”。

国产深远海三文鱼养殖从梦想走进现实,从渔场到餐桌的时间缩短,离不开“黄海冷水团”这个天然宝库。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