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产学研汇聚合力,北京破局新能源技术落地难题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1-06-29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通讯员 邹震

中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然而中国目前的化石能源占比达84%的现状,给行业的“碳中和”目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近日,以“寻找零碳科技新力量”为主题的首届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设立最高100万美元奖金,并且将平台、场景、资源、资金等优势与获奖项目和团队共享。那么,如此大力度的支持,将要把智慧能源创新技术引向何方呢?

双碳达标的大棋局

6月18日,中华煤气集团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联手发起主题为“寻找零碳科技新力量”的首届TERA-Award智慧能源创新大赛,从6月18日-8月31日接受线上报名(https://www.tera-award.life/),这也是全球首个聚焦“零碳科技”领域的创新大赛。

中科院院士李灿对此表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但一直以来可再生能源在利用上一直存在技术成熟度和成本问题的挑战,这些都需要依托技术创新来解决。但技术的创新归根结底还是要在实际应用中来验证其先进性和技术成熟度,而目前我国能源技术创新团队都缺乏应用场景来帮助其优化技术能力。”

本次大赛聚焦能源供给、能源需求、绿色交通、能源互联网等四大能源创新领域,面向全球初创企业及创新项目团队,公开征集智慧能源创新项目和解决方案,所有参赛项目都需要具备原创的技术及专利,由大赛专家评审团进行评审。在奖项设置方面,本届大赛将给予获奖项目团队最高100万美元的奖励,这也是能源行业科技赛事有史以来的最高奖金。更为重要的是,中华煤气还会针对获奖项目提供丰富的落地场景。

“体”“用”之间的难题

如果我们把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成果看成“体”,而把其在能源企业的落地视为“用”,那么在当前在体用之间的结合上,确实存在着许多难题。

从各行各业技术研发的路径来看,技术创新都需要一个引导的进程。打通这个进程,才可以实现技术创新由实验室到产业的应用落地。因此,研发者不仅需要在技术研发方面完成从零到一的突破,还要在产业应用上完成从一到一百的转化。

作为氢能源的研发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表示:“以氢能源的提取为例,通过大量研发工作积累,我们的研究已经小有成果,但把水高效地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在实验室里只有几方、几十方的规模。这样的规模是没办法大规模商用的,要实现商用,就要实现几千万、几万方的规模。所以你在实验室里做得再好,也需要去跟企业合作。”

因此,李灿院士呼吁:“学术界的基础研究很困难,这种困难还局限于实验室阶段。当学术成果要转化成工业级应用时,就更困难。因此需要有情怀的企业家敢于投资,也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才能做成这些事情。要让有条件的科学家走到第一线去。”

在学术界喊难的同时,产业界对于能源创新技术却一直喊渴。

作为一名“科技发烧友”,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主席李家杰一直关注并支持国家能源创新及科技发展。其除了是中华煤气主席外,还是国内RISC-V知名企业赛昉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并通过资金和资源支持,助力先进技术快速迭代和加速落地。这也与本次TERA-Award大赛对于优秀项目团队的扶持一脉相承,不仅为获奖项目提供高额奖金,还开放应用场景,助力智慧能源技术快速落地。

作为本次大赛的发起方和主办方,对于中华煤气为何发起本次大赛,李家杰表,,随着国家对“双碳”目标的明确,能源行业正在加速绿色转型。中华煤气与国家电投强强联手发起本次大赛,一方面是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政策号召;另一方面我们深知“碳达峰、碳中和”是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能源企业当仁不让扮演主力军的角色。

港华燃气执行副总裁、港华能源总经理邱建杭则表示:“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你们一家天然气公司会出现在一次以新能源技术为主体的大赛上,我的答案就是现在化石能源将被替代,我们作为天然气行业的领导者,一直在进行着创新。其中最主要的领域,就是区域型的智慧能源模式。我们已经在一些能耗大、减碳压力大的工业园区推进区域性智慧能源的业务模式。我们自己也投资了分布式光伏、储能和充换电领域。未来能源将从现在各自的供热、供电、供气的单一能源模式,转向综合的能源模式。未来综合的能源一定要与智慧相加,这也是本次创新大赛的主题。”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