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群山不可挡,抱团奔小康:一个连片到14个连片特困地区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1-07-06

古老的土地终于不再沉闷,历史性巨变的车轮不可阻挡。连片特困地区,曾因缺少拥抱开放、迈向现代的途径,陷于封闭、落后。对于小康、幸福,不知多少世代的人们曾苦苦企盼。今天,贫困地区凭借文明的嬗变与飞跃,圆梦小康,它们对接现代,完成转型,开辟全新的发展天地。回溯历史,致敬历史,让我们精细解读一个连片特困地区的文明变迁史。

1、从封闭到开放:有道路就有出路

要想富,先修路。封闭到开放的距离,往往只是一条道路的长度。

说到落后,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民,体会特别深刻。

下庄村,地处四面悬崖绝壁围困的“深井”里,是名副其实的“天坑村”。井底距离井口达1100多米,村民们抬起头,只能望见巴掌大的天。“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这是下庄村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打油诗。

 群山不可挡,抱团奔小康:一个连片到14个连片特困地区

毛相林(左二)和下庄村村民们一起观看文化慰问演出 (王全超 摄)

“1997年以前,全村397人中,150多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大山,160多人没见过公路,360多人没见过电视,更别说高楼和汽车。”62岁的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说,从他记事起,村里有30多个村民意外死亡,有的爬山失足坠崖,有的受伤无法送医,还有的被山上飞石砸中。

不甘心“坐井观天”的下庄人,决心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脱贫路,彻底打破村里世代沿袭的贫穷命。从2004年开始,7年时间,牺牲6人,100多名村民劳力肩挑背扛,用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血路”。

“有了道路,就有了出路。”毛相林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的下庄村车开进来了,人走出去了,乡村旅游也搞得风风火火。曾经“坐井观天”的下庄人,通过种植果树、蔬菜,发展旅游,5年前实现了整村脱贫。

 群山不可挡,抱团奔小康:一个连片到14个连片特困地区

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晚霞映照在汉江江面上 (陶明 摄)

道路,不但拉近了时空距离,更为秦巴山区植入了产业。重庆市奉节县永乐镇白龙村有“三峡第一村”之称。它地处长江三峡之首瞿塘峡的入口,对面白帝城,脚下长江水,处处是美景。然而,这个村曾深度贫困,长期“端着金饭碗讨饭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路。

“两年前,村里没有硬化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永乐镇党委书记王海林说,2018年开始,当地政府结合决战脱贫攻坚,投入资金给村里修了硬化路,村里的前景一下子光明起来。当前,有企业主进驻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村里形成了特色种植和乡村旅游两大产业,每天自驾来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2、从传统到现代:走出深山天地宽

同样在秦巴山区,位于海拔1700米以上的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117户411人中,曾有47户172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这个村九成村民住在毛坯房、木头房里,部分村民房屋破漏,下雨接水、刮风堵墙。

32岁的村民伍东回忆,他在周溪乡小学读书时,一来一回要走4个半小时。山路崎岖难行,往往天黑还摸不到家,父母不得不下山来接他。由于上学不方便,很多人中学没毕业就辍了学。

近年来,凉风村作为城口县的重点扶贫村,当地政府部门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培育农业产业。如今的凉风村,连过去山里不值钱的“土货”,也搭乘农村电商走出大山,变成深受市场欢迎的“香饽饽”。

凉风村的四周,万余亩翠竹随风摇曳,犹如绵延起伏的山坡披上的一层绿衣服。“这些翠竹过去仅有生态价值,现在走出了大山,给群众带来滚滚财源。”伍东介绍,每年春天,村民们就会采摘竹笋,然后由当地的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分拣包装后线上销售,价格能达到40元一斤。

在秦巴山区,从过去封闭大山里走出来的不仅仅是农特产品,还有过去生活在深山里的人。国内很多人并不知道,全国75%以上的面条都是重庆市云阳县的人生产的。这一来自秦巴山区的产面群体,如今走出了重山封锁,活跃在国内的各大城市里,开阔了眼界,也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3、从落后到文明:携手挥别“无事酒”

走进长江之畔的巫山县平安村,一个个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春节对联贴在门框,橙红柑橘挂满枝头,一幅喜庆祥和的田园生活画卷。很难想象过去这个村子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不少人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