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刘弘涛:择一事终一生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1-08-18

近年来,专家学者深入基层,调研地方文化遗产,并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探索通过文旅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新途径、新方法。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弘涛便是其中一人。

前不久,刘弘涛荣获2020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一份勤劳,一句承诺,一种坚守……从精确测绘到系统研判,从灾害评估到实时监测,在刘弘涛身上,可以读到“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

 刘弘涛:择一事终一生

刘弘涛 采访对象供图

乡村“活化石”的“守护者”

踏上这条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对于刘弘涛而言既是偶然又是必然。“考大学时没多想,因为学过美术,觉得有一点学建筑的基础,所以本科和硕士学了城市规划设计。”谈到专业,刘弘涛的选择似乎带着一些偶然性。然而,在博士专业选择时,刘弘涛却坚定要攻读世界文化遗产专业。

一方面,作为西安人,刘弘涛在历史感厚重的氛围里长大,对古文化、古建筑有着一往而深的情怀;另一方面,经过系统性学习后,他意识到现代社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过度开发、商业化、形式雷同……这些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士去解决。

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为核心,致力于开展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课题研究。作为执行主任,刘弘涛主持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近到四川省简阳市、德阳市、雅安市,远到贵州省……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喇嘛寺塔、古代桥梁等,都留下了刘弘涛团队考察调研的足迹。

一份份调研报告,背后是一次次跋山涉水、收集数据、整理资料、讨论方案的繁琐日常。但每每成果出炉,想到可以通过自己所做改变一地风貌、留下一处传统、保护一方水土,团队又有着无穷的动力。

2018年开始,刘弘涛先后赴阿坝州理县、茂县、九寨沟县等地开展工作。偏远的山区、不便的交通、陡峭的地势,这些阻碍当地发展的不利因素,在刘弘涛眼中却也是能够保留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优势。

“九寨沟的特色山水、传统村寨,理县(羌族)的碉楼、寨子,这些都是乡村里的‘桃花源’,它们不需要与东南沿海这些地区的景观变成一致。保留特色,就是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最佳保障。”刘弘涛说。

由此,从必然到坚定,带着一份责任感的刘弘涛成为这些乡村“活化石”的守护者。

 刘弘涛:择一事终一生

刘弘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在佳山村调研 受访对象供图

不想做亡羊补牢的事情

2013年7月,一辆载有20余人的大巴车从绵阳市出发,沿着有裂纹和落石的公路驶向雅安。

当年4月,刘弘涛再次感受到大地的撼动——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一发生,还在西南科技大学执教的刘弘涛立即申请赴灾区考察调研,经过积极争取,终于在7月获得了帮助灾区重建的任务。

“虽然有风险,但不能坐在家里什么也不做。”刘弘涛说,当时去雅安的路况还不是太好,沿路都是落石,但团队里的老师和研究生们都义无反顾。

开展雅安地震灾害研究时,刘弘涛团队常住在乡村,大家白天调研,晚上在房间里归纳数据、收编材料。最终,在绵阳市援建雅安的数个项目中,刘弘涛团队提前完成援建规划方案。

“灾区供电系统不稳定,有时晚上会断电。这时,大家才会在繁忙中暂停一下,点着蜡烛聚在一起,聊天、喝啤酒,交流调研中遇到的大事小事,尽管工作挺辛苦,但还挺有意思的。”这段经历虽然满是艰辛,但回忆起来,刘弘涛却总会惦记着艰苦条件下那些快乐的回忆。

这并不是刘弘涛第一次面对自然灾害。

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有朋友、学生不幸遇难;2011年在日本留学,他经历了东日本大地震;还是在2011年,刘弘涛到泰国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不巧遇到泰国百年一遇的洪水,见证了市区群众齐上阵码麻袋抗洪的场景……“目睹过灾害的我,不想做亡羊补牢的事情。”为此,刘弘涛将预防性保护、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团队的主攻方向。

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刘弘涛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多次带领工作组前往九寨沟,先后调研了荷叶、盘亚、亚纳、尖盘、黑角、树正、则查洼、扎如、郭都等9处村寨,对村寨中每一栋建筑进行了精确测绘和拍照存档,对九寨沟空间布局的历史演变和自然景观风貌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最终形成九寨沟灾后调研专项报告。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