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三达膜”蓝伟光:中新应共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1-09-26

科技日报记者 何星辉

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第二届大会”新加坡推介会上,蓝伟光博士应邀以线上视频的方式发表演讲。身为新加坡中国科技交流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科创板上市公司“三达膜”董事长的蓝伟光博士在演讲时呼吁,中新应共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25年前,蓝伟光携技术从新加坡回国,把市场的难题作为科研的课题,在福建厦门火炬高新区创下了“三达膜”。不到6年时间,“三达膜”即以首家中国科技企业的形象,登陆新加坡交易所主板市场。2019年11月,“三达膜”在完成私有化摘牌之后,登陆中国科创板,成为第一家由新加坡企业投资创办的中国科创板上市公司,并入选中国科创板50指数成分股。 

身为“三达膜”的创始人和董事长,蓝伟光无疑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但更多的时候,他愿意以“学者”身份示人。这个业界口中的“蓝博士”,

17岁即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31岁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33岁成为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蓝伟光用大半生的时间研究水的循环与利用,他把最早应用于工业领域的膜技术,创造性地融入纳米材料,发明了全球首个“先进无机陶瓷复合纳滤芯”,并应用到民生净水领域。为此,蓝伟光常常被称为“水资源膜法师”。

“‘三达膜’是中新两国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典范。”回顾自己的创业路,蓝伟光说,“三达膜”的成功故事,是新加坡科技人才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之路一个经典的样本,也为中国利用新加坡吸收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并服务中国的国家战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板。

蓝伟光表示,新加坡拥有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新加坡国家科技局旗下的多家科研机构也积累了大量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然而,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仅靠科学家的力量是不够的,他们虽然洞察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却未必了解市场环境的变化多端。而且,新加坡70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限制了科技的应用场景。而中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近年来,中国对硬科技的重视与关注,更是为新加坡科技人才提供了驰骋的舞台。因此,蓝伟光呼吁,中新两国应携手共建一个以应用目标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既为新加坡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中试与实训的基地,也为中国实体产业的升级迭代提供科技支撑。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