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创赛走过十年,谁是大赢家?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摄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郭志华 翟莹
秋雨朦胧中的青年创业交流别有一番趣味。这一点,在9月27日的“青创齐鲁 赢在未来”第十届山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青创赛”)决赛现场表现得淋漓尽致。
来自36个项目的青年创业者代表展示羽翼,比拼实力,来自团省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省商务厅、山东广电、省人才集团等主办单位代表,来自济南市以及各部门代表现场观摩,支持鼓励,知名企业家点评、大赛评委会打分……
支持青年创新创业,这些行动务实,带着温度,也有指导性,无疑将内化为参赛选手们的“创业财富”。
1100余个项目,没有失落者,都是大赢家
从1100余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这36个项目能够最终进入争夺一二三等奖阶段,这一点难能可贵。对他们自己来说,这是战场,是成长历练的机会;对主办方来说,支持创新创业,如何发力?这是抓手,因为它为伯乐们提供了发现好苗子、培养好苗子的机会。
千军万马,总有第一个冲线者。我们恭喜最终的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得主,这是他们应得的。他们从青创赛史上最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代表着时下齐鲁大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方向。
但1100余个项目,没有失落者。
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青年们都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在几多磨难、几多锤炼的创业路上,他们深知:创业无终点,暂时地领先代表着过去,考验还在后面。
更重要的是,在与评委的交流中,在与同行的切磋中,在与政府代表、资本代表、创业代表的深度互动中,他们留下了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支持着他们砥砺前行。
这一点,正如科技创新组决赛评委、山东松乔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窦大海所言:“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与创业是两码事,比赛是一次性的,取决于选手参赛时的综合表现力,而创业是扎扎实实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无可否认的是,就创业者而言,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创,无疑是好方式。一大批思维活跃、敢于挑战、走在前沿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经过青创赛的历练,冒出来,走上去。
来自烟台的青年创业者、鸣启数字科技(山东)总经理刘仪辉找到了更好的机会:“当前,山东正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我们的项目就是围绕省内外的中小制造业企业转型需求,通过输出数字孪生行业解决方案,打造国内领先的三维软件产品——DLT精益仿真孪生系统平台,为众多制造业企业插上工业互联网的‘羽翼’,更好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你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评委问;刘仪辉答:“企业成立三年,营收年年‘翻跟头’,从30万到300万,再到今年前三季度1000万,这一切都离不开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拥有大量的实体应用场景;第二,拥有独特的算法,将数字孪生跟工艺流程深度融合;第三,虚拟现实效果逼真,客户使用满意度较高。”
发现好苗子,支持好苗子,让青年成为双创舞台的主角
作为主办方,更作为幕后策划与组织实施者,共青团山东省委在追求什么?或许亲身参与者更能揣摩出了答案:
“十年间,我一直参与青创大赛创业辅导,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团组织的年轻活力与青春魅力。”这让窦大海感慨万千:“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做成了这样一件特别厉害的事情。尤其是近两年以来,大赛带动了一批优秀项目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一切都离不开共青团的功劳。”
“大赛组委会的筹备工作很周到细致,令我感到特别暖心,导师专家一对一答疑,训练营交流互动,更是让我收获颇丰。”作为参赛选手,势蓝科技负责人王园萍深有感触。
从政策、资金,到技术、人才,一揽子的服务,让参赛团队感受到了支持和力量。这些正是主办方希望推动的结果。
“第十届青创赛,立足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统筹力量、创新形式、打通链条、高效推进工作,总体呈现出了高、新、实的特点。”团山东省委青创齐鲁专班相关负责人总结出三大特点:即大赛标准高,评委水平高,项目质量高,赛道层次高;大赛创新多,首次设置科技创新组、乡村振兴组、互联网组、社会企业组等4个组,首次由国内知名创投基金全程参与,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方式,贯穿项目推荐、初评、终审、孵化全流程,首次发布“青创榜”;大赛服务实,服务青年双创实,服务地方发展实。
当然,高、新、实也贯穿了青创赛的十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