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的科研“多面手”——记军队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涛
科技日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邵龙飞 张振威 庄颖娜
3月9日,武汉的夜,静悄悄的。位于中部战区总医院的移动检测实验室,一个略显疲惫的身影在复核完最后一个样本检测数据后,郑重地在检测报告上签上了自己名字。
此时,已是凌晨5时。
他就是病毒学专家、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涛。
姜涛是援非战“埃”的勇士,4次参加援非医疗救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这位久经战阵的军队科学家再次受命出征一线。
“早出一份诊断结果,就早一分精准排查”
核酸检测,对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至关重要,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
“看起来冷冰冰的样本管,背后都代表着患者鲜活的生命和健康。早出一份诊断结果,就早一分精准排查。”姜涛说。
1月26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抵达武汉后,迅速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与军地有关单位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按照任务分工,姜涛率领检测组连夜在实验方舱搭建好核酸检测平台。
从咽拭子样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检测结果,须在24小时内完成。这个过程机械枯燥而又充满风险。最大的风险是看不见的病毒。如果核酸提取步骤中没有完全裂解、灭活不够彻底,就有可能让检测人员暴露于危险中。
而姜涛总是要求参加耗时最长、风险最高的核酸提取。样本提取后,他会安排部分人员休整,而自己却坚守实验室等待最后结果。
细致,是姜涛身上的另一个标签。围绕确保生物安全,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性三个环节,他牵头制定了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与应急预案。
“大家要瞪大眼睛,接收和处理样本时一定要做好防护,留心有无尖锐物品。”每次检测开始前,姜涛总要反复叮嘱。
他清楚地记得援非抗埃时,由于当地医院采样不规范,送检的样本包里有时会混有针头、碎玻璃等尖锐物品,接样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刺破手套,使检测人员受到感染。
而咽拭子样品在运输时,还会出现因颠簸而导致封闭螺帽松动的现象,如果导致漏液,也会极大地增大感染风险。
“细节决定成败,这些注意事项要不停地说、反复说。”姜涛表示。
记者了解到,为尽早让医院获知结果救治患者,从一批近百份的样品前处理到检测完成,姜涛率领团队通过优化流程组合,硬是把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以内。同时实现一个小时完成90余份样本核酸提取,最高500人份以上的单日标本检测能力。
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战时快速反应、工作开展有条不紊,这得益于姜涛在呼吸道新突发传染病分析防控上的深厚造诣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
“姜涛是个多面手!”陈薇院士这样评价他。
姜涛先后主持和参与SARS感染病例、H7N9感染病例、寨卡感染病例等病原学分离工作,参与过登革热疫苗、SARS疫苗的研制工作,建立了系列传染病的病原分离技术平台、核酸检测技术平台和致病性与传播风险评估平台,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急难险重任务,姜涛更是屡屡被上级点将委以重任。他不但参与了国内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安保任务,更是先后4次远赴非洲执行医疗救助任务。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来到武汉,除开展检测工作外,姜涛还发挥研究领域的专业特长,带领检测组对临床样本中其他常见呼吸道进行筛查。
“新冠疑似和确诊病例中,是否存在其它呼吸道病毒感染或共感染的情况,对精准防控和临床救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军事医学专家组副组长曹务春研究员说。
病毒随着流行的发展,基因组序列是否发生变异,变异的特点是什么,在哪些区域,影响是什么?……探索深层次的病毒传播和致病机理,是战胜疫情的关键钥匙。针对临床样本中检测到的新型冠状病毒,姜涛还率队持续开展了测序分析。
记者了解到,为加快推进科研与临床有效融合,姜涛所在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创造性地运用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多重病原检测、全基因组测序这一诊断链条,精准诊断临床患者新冠感染或其他病原感染,并在当地医院应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
面对疫情,他是无畏勇士;对于家庭,他是妻儿永远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