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和你本人一样美”——记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路美
李乐 谢析搏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一头干练短发,一双灵动明眸,不时发出男生般爽朗的笑声,娇小的身躯里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积极乐观的精神无形中感染着身边人。
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救援现场,如今又出现在奋战抗疫最前沿的医疗队伍里;她的名字,曾两次写在沉甸甸的三等功证书上,如今又荣登“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
她就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感染十三科护理六组组长路美。
进入病房前,路美帮助队友检查防护装具穿戴情况。王传顺摄 路美与战友们分享“红区”护理工作体会。王传顺摄
瞄准战场方向勇敢冲锋
熟悉路美的人都说,她喜欢迎着困难上。
进驻泰康同济医院当晚,医疗队接到命令:第二天一早接收病人。要在不到12个小时内,改造出可容纳50人的感染病区,难度可想而知。路美二话不说,主动协助护士长隔离通道、整理病床、摆放仪器、归置药品,整整忙活了一个通宵。
虽是一名文职人员,但路美骨子里流淌着军人血液。她的父亲是一名老兵,武汉练兵场上的声声战歌、唐山抗震救灾中的猎猎军旗,长久地印刻在老人的记忆里。支援武汉出发前,老爷子撂给她一句话,“啥也不要怕,那是爸爸战斗过的地方,等你凯旋归来。”
大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状态,路美并不陌生。那年冬天,她和队友远赴雪域高原执行突发任务,一待就是30多天。也是那次,她第一回体验到濒临死亡的感觉。
当时一位患者突发高烧抽搐,急需治疗药品。路美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穿着防护服一路奔跑,刚到病房就感觉头晕目眩,胃里涌上来的东西卡在咽喉处,窒息感瞬间袭来。好在队友发现及时、紧急处理,才把她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那种生死一瞬的绝望与希望,路美在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救援中也有切身体会。那天,她被编到急诊转运组,负责为伤者安装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
一个年仅19岁的小伙子,全身大面积烧伤,躺在病床上接受救治。血还在不停地渗出,路美的双手有些颤抖。她能想象,电极片接触皮肤的瞬间会有多疼。
小伙子看出了她的犹豫,轻声说道:“谢谢你,不要怕,我不疼……”简简单单一句话,让路美心疼得眼泪直流。
正因有过两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路美从心底更加敬畏生命。“很多患者刚进来都很惊慌无助,但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对生命的渴望。”路美说,医护人员的使命就是守护这份希望,哪怕随时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至诚真心赢得患者信赖
深夜,“红区”。大多数患者已渐入梦乡,空荡的走廊里不时有鼾声传来。
路美和同组护士还在忙碌着,治疗室药品分类、病房门把手消毒、地面卫生清洁……3个多小时后,个个气喘吁吁、浑身大汗。
作为护理组长,路美日常需要配合科室护士长完成护理流程的制定与实施,根据患者病情安排分级护理,还要和组员一起承担繁重的“红区”护理工作。
“红区”护理不同于平时,护士、家属、保洁的活,样样都得干。尤其是面对中老年患者,护理难度更大、标准要求更高。一次早上5点到9点的班,量体温、做穿刺、收垃圾、协助病人大小便,走出缓冲区时,路美和队友累得说不出话。
最难的还是消除医患距离感。但路美坚信,用真心定能打破隔阂。有的患者咳痰很费劲,她就主动上前,一手拿痰盂,一手帮着拍后背;有的老人下不了床,她就像子女一样伺候大小便;有的病人想家想孩子,她就把自己1岁4个月双胞胎女儿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一个关心的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贴心的话语,就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30床的奶奶担心长时间接触增加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每次都是捂紧口罩背对着路美说话,还主动要求扎留置针,尽量减少接触次数;
50床的大爷患有脑梗后遗症,平时不爱说话,腿脚也不太方便,路美帮他换上新床单后,老人入院后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3床的阿姨喜欢叫路美“双宝妈妈”,天天追着她给自己闺女介绍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