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政策力挺市域铁路建设 A股铁路基建板块起舞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12-22

“以目前中国的人口体量来看,不远的将来,出现一亿人口的超级都市圈不足为奇,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的交通工具,非1435mm标准轨距的城际铁路莫属。”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车辆部工程师孔乾坤对《证券日报》记者如是说。

近日,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提出,在充分利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财力有支撑、客流有基础、发展有需求的地区规划建设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强化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便捷通勤,其他条件适宜地区有序推进。

那么,我国市域铁路发展存在哪些必然性?市域铁路对于新、老基建将会有怎样的促进作用?随着市域铁路建设工作的推进,将会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怎样的应用场景及市场规模?未来我国市域铁路会否成为新的投资风口?带着种种疑问,《证券日报》记者对多位业内专家及机构投资人士进行了采访。

特大都市圈形成在即

发展市域铁路成必然

据孔乾坤介绍,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同时参照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城市发展的历史,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大都市圈阶段,并有加速发展的迹象。

以日本为例,目前日本的1.26亿人口形成了三大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其中东京都市圈汇集了日本三分之一的人口。所以粗略估算,如果管理的好,五千万人口一个都市圈是完全可行的。

同时,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廉价、快速、大容量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高度信息化、智能化让信息传递越来越廉价和便捷,具有高度集约化成本优势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超级城市必然越来越大,大都市人口越来越多,三十年前出现“大城市病”的城市人口规模与今天得“病”的城市相比无法同日而语。

“也就是说,随着科技进步,治愈‘大城市病’以后的城市,会扩张成为超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大都市病’被科技的进步治愈后,扩张成为大都市圈,只要不出大的问题,未来可能中国会有超过一亿人口的特大都市圈,实际上,珠三角已经初露端倪。”孔乾坤进一步表示,以当下的科技水平来看,对比各种交通工具,毫无疑问,仍然是轨道交通能当此大容量、廉价、快速的大任。由于地铁从速度、容量上与城际铁路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的交通工具,仍然非1435mm标准轨距的城际铁路莫属。

市域铁路拉动新老基建

战略新兴产业迎来新应用场景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运输从工程建设到建成后投入使用,始终会对诸多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

对此,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专家委员、知名评论家解筱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市域(郊)铁路是中心城市、城市群、城市圈的重要交通组成部分,对国家骨干交通网而言,是微循环系统。加快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利用改善交通微循环系统,有利于城市交通新、老基建项目融合提升,可促进城市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提升城市交通综合效率效能,推动绿色发展。

“市域(郊)铁路的发展,从中长期看,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必然会为铁路系统,特别是较大城市群的市域(郊)铁路向着智慧交通方向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主要应该表现在智能化调度指挥、数字化生产运维、特定人群旅客服务等方面。”解筱文说。

国务院国资委机械院创新中心主任宋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新基建角度来看,城市轨道交通属于“新基建”范畴,是城市群融合的重要支撑。

“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带动的‘乘数效应’比较大,其既可以有效支撑城市群融合发展,也可以为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同为‘新基建’范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新的、更大的应用空间,可以对上述技术产业起到需求引领、协同发展的作用。”宋嘉说。

孔乾坤认为,从老基建的角度来看,市域铁路建设无疑会是牵动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大投资基建,其包含的产业范围之广,投资之巨大,产生的综合效益之高,影响面之大,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