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军队老干部工作者的采访手记:聆听那些永恒的誓言
过去两年间,参与陆军光荣传统教育专题片《永恒的誓言》拍摄制作工作,我和战友有幸走进数十家军休所,采访了50余位老首长和老阿姨。
一次次的倾听与对话,我的心始终被感动和震撼填满,很多很多次,口罩里“盛”满泪水,不得不中途更换一个。我感动于这些老首长们对党、国家和军队的爱是那么真诚、炽烈、彻底,耄耋之年初心不改;我震撼于这些老首长们始终将党性高擎过头顶,数十年如一日严格自我要求,革命本色历久弥新。他们的身上,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红色基因,也标识着我们到哪里去的精神路标。
坦荡
90多岁的沈冠明老首长曾任63军187师560团政治干事,1951年2月随部队入朝作战。档案记载,他曾在战斗中俘虏了一名敌方连长,荣立三等功一次。
我们去干休所采访拍摄那天,沈老穿着一身老式军装,格外健朗精神。不过,他没有按事先约定把奖章、军功章佩戴在胸前,而是全放在一个布兜子里。
“不用挂,没啥可显摆的。”沈老摇了摇头。
“这是您的荣誉,不是显摆,也是我们拍摄需要。”我们反复劝说,沈老才勉强同意佩戴。
沈老平静的讲述中,70多年前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穿越历史的烟云,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
1951年4月22日,沈冠明所在的560团奉命围歼雪马里之敌。雪马里位于朝鲜临津江南岸4公里,易守难攻,驻守在那里的是英军王牌部队第29旅格罗斯特营。
24日拂晓,战斗打响,枪炮声、呐喊声霎时间响彻山谷。双方激战至25日,被围之敌被我志愿军歼灭。
这场战斗中,时任560团政治干事的沈冠明在一个烧木炭的窑洞里抓获了两名俘虏。后经核实,他们一个是英军炮兵连连长,一个是卫生兵。
“老首长,您详细讲讲抓俘虏的过程。”我们迫不及待地问。
“没有‘抓’,不是‘抓’,俘虏就是在窑洞里‘捡’来的。我们一进去,他们就缴枪投降了。”沈老一脸严肃地纠正。
“老首长,当时您有没有掏枪,或者往窑洞里扔手榴弹?”
“没有。”
“您押着俘虏回去,是不是立了大功?”
“我在朝鲜立功,是结合两年多的战场表现给立的。”
“老首长,您当年有没有和敌人面对面拼刺刀?”
“这个没有。我当时在政治处工作,不在一线连队,主要是清扫战场、掩埋烈士……”
无论我们如何发问,沈老都平静坚定地给出自己的答案,丝毫也不“发挥”。迎着他坦荡诚恳的目光,我们心中充满了敬意。
最后,沈老从布兜里拿出珍藏多年的一个搪瓷缸,小心地捧在手中,上面“最可爱的人”的字样清晰可见。
“我当指导员时,一天连队奉命打阻击战,官兵正在堑壕修筑工事。突然,敌人的一阵炮火来袭,我亲眼看到连队1个机枪组5名战士被工事掩埋,全部壮烈牺牲!”
沈老眼中泛起泪光,哽咽道:“我算不上什么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只是有幸活了下来,活到了今天……”
岁月悠长,山河无恙。在老首长眼中,他的故事平平淡淡,自己算不上英雄。然而,英雄的模样虽不尽相同,英雄的信念却如出一辙。我们记住了沈老的故事,感动于老首长的坦荡,更不会忘记那些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英雄前辈。
心愿
2021年夏天,我们采访了唐炎老首长。他出生于1922年,当时已近期颐之年。然而,老首长特别“潮”,每天都会用平板电脑看新闻、刷网页,听歌听戏,关注国内外大事。老首长还特别爱笑,说话前总是先笑几声,嘴角上扬,眉眼弯弯。除了听力不太好,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如同七八十岁的老人。
唐炎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亲历者。1941年1月4日,时任新四军教导总队参谋的唐炎,与9000余名战友一道离开云岭驻地,踏上北移之路。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国民党军7个师约8万人的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个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
唐老语调沉重悲愤地向我们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1月10日,天刚亮,我们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高坦的村庄。村子里有个小祠堂,我看到叶挺军长坐在祠堂里的一把小椅子上,几个参谋围着他商议军情。”
“上午10点,叶军长下令紧急集合。当时总队还有5个学员队、1个机炮连和1个工兵连。叶军长对我们说,国民党背信弃义,要在这里消灭我们,我们只能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去。你们教导总队都是骨干,更要英勇作战、不怕牺牲,要向茂林方向杀出一条路来。我亲自指挥,你们谁见我动摇怕死了,都可以把我就地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