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中国边关丨勇闯十层大山的军人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3-06-13

  奔赴。

  峰峦。

  开栏的话

  一位作家说:“正由于我抱着与你相见的希望,我才认为最崎岖的路是最好的路。”祖国万里边关,历来都是最吸引军事记者目光的地方。

  探营边关的路上,他们用脚力艰辛跋涉,用眼力见微知著,用脑力去粗取精,然后用他们的心和情,诉诸笔端,用笔力去写恒久不变的坚守,写不期而遇的温暖,写生生不息的希望,写代代传承的精神。

  尽人皆知,边关路难行。探营新时代边关,军事记者更知道,抵达是他们的使命,记录新时代故事、新边关风貌,写出有温度、接地气、动人心的报道,便是抵达的意义。

  今天起,《中国边关》专版邀请军事记者探营新时代边关,敬请广大战友垂注。

  巡逻途中,官兵仰望即将攀登的山崖。解放军报记者王雁翔、栾铖摄

  夜色如墨,云南边境亚热带雨林里,鸟鸣声此起彼伏,响亮,婉转,或近或远。树下昆虫的应答,就像合唱里的低声部。

  站在南部战区陆军某旅一连营区,记者渴望成为山岳丛林的一部分,去聆听、去感受边防军人胸中涌动的豪迈。

  此刻从半山俯瞰,这营院中的灯光是微小的,却也是最亮的。伫立山中,努力从暗夜之中辨认各种情况,在上尉连长苟翔和他的战友眼里早已是一种习惯。

  巡逻官兵列队上山。解放军报记者王雁翔、栾 铖摄

  再难再险的路,都得一步一步闯过去

  “习惯就好。”苟翔的脸上,笑容干净、清澈。

  2014年夏天的一个清晨,怀揣着梦想从军校毕业,苟翔背着行囊奔赴云南,走向群山起伏的边防一线。从都市到边疆,他没有茫然无措。他的心里,有一件事确定无疑——军人肩上有使命,无论坚守在祖国的哪一片土地上。

  3年后,苟翔从排长直接晋升为正连职指导员。一纸命令,他再次背起行囊,走向这个距旅机关最偏远的连队。又过了一年,他换岗,成为了连长。

  2018年5月17日,苟翔心里一个重要的日子。

  那是他第一次带战士赴边防点位巡逻。正值雨季,清晨,他带队全副武装出发,急行军40多公里抵达山脚下的河边。

  那是一条宽10多米的河,河流急促、汹涌、浑浊,他与老兵高绪勇蹒跚着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再让战友牵着他们手中的绳子一个拽着一个过河。

  过了这条河就是十层大山,0号界碑就在那座山顶。苟翔告诉记者:“十层大山,并不是一座山有10个层级。而是一条巡逻路,从起点到0号界碑,官兵们途中要翻越10座峰峦叠嶂的高山。”

  “起点,看似最简单,实则很关键。”苟翔走在了最前面,动作沉稳干练。

  抵达第一层大山山脚下,已是中午时分,官兵通常在这里歇歇脚,就着榨菜、火腿肠、鸡蛋,吃点单兵自热食品;山里毒虫多,他们把裤脚和作战靴扎紧实,再抹上一层细盐,在作训服外喷洒防虫药水……做好充足准备后,他们开始跋涉蚂蟥谷。

  荆棘密布,泥泞湿滑,战士们在几天前留下的巡逻足迹,早被一场大雨冲得干干净净。这段路程长约数百米,沿途长满茅草、灌木和苔藓,官兵们提醒记者:“跟上队伍,小心脚下。”

  那些蚂蟥挂在树枝上,细而短,形似蚯蚓幼虫,嗅觉极其灵敏。官兵步履不能停,只要停下来,瞬间就有蚂蟥落到作战靴、作训服和钢盔上。

  “只要有一点缝隙,它们就能钻进去,防不胜防。”高绪勇拉起裤腿,他的腿上满是疤痕……

  过了蚂蟥谷,山里瘴气重了,漫天毒蚊,被其叮咬,痛痒难耐。

  “蚂蟥、毒蚊都不算啥,我们最怕的是迷路。”林木遮天,丛林中能见度低,许多地貌和植被都“长成一个模子”,走到哪儿都跟刚来过一样,让人难以辨别方向……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