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险种,更需推广好:政策性农业险的“山东实验”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一场冬雨过后,41岁的济南市济阳区张高村民高丕泉出现在村头,面对着自家276亩麦地,显得踌躇满志。在“小麦喊渴”的时候,雨水来了,让他情不自禁地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冬雨贵如油啊。”
支撑高丕泉底气的,不仅仅是“及时雨”,更有年初缴纳的“小麦全成本保险”。
这位济阳区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告诉记者,他投保的小麦全成本保险金额930元/亩,保险费37元/亩,其中各级财政补贴26元/亩,这就意味着高丕泉只需缴纳每亩11元就可以享受全成本保险。
掐指算来,高丕泉已经两次享受到上述保险带来的好处了。最近的一次是去年6月,他家小麦有40亩出现倒伏情况。最后,保险公司赔付了近9000元。
花小钱,办大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险种。
在国内首个“双保险”县区,种粮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情
“完全成本保险是指保险金额覆盖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的农业保险。”济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东峰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这个险种的保险责任涵盖当地主要的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和意外事故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如果最低收购价是保障收获后收益的话,那么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则在生产环节就起到了保护伞的托底作用。
相对于其他地区,在济阳种地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原因在于其高保障性。
2018年,这里成功申办了山东省“小麦全成本”保险,今年又申办了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收入”保险。这两大动作使得济阳成为国内首个小麦、玉米保险高保障县区。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小麦全成本保险,济阳区的玉米收入保险更具有看点。用当地窝沟李村支书李方禄的话说,就是“我买的这个保险跟以前的保险不一样,这次是产量、价格双保险,既不用担心大风、冰雹、蜗牛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减产,也不用担心价格了。”
济阳区农业农村局高玉新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济阳的玉米收入保险,兼顾了农业生产中价格和产量两个核心要素,提供的保险保障更为全面,能更有效地满足农民多层次风险管理需求。
与高丕泉一样,济阳区前三里村民洪凤勇是上述保险的受益者。
今年2月份,他种植的部分小麦遭遇到了病害,出现打蔫状况,这意味着可能绝产。幸好,他年初缴纳了保险,赔付的近一万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这位种粮户的损失。
“花小钱,保大险”,这句话在受益的农户间流传。表面上,不论是小麦还是玉米,政策性保险给农民“托底”,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极大减少了损失,但无论是对政府部门还是对保险公司来说,好险种,推广好,却遭遇了一点点小烦恼。
现在,安华保险济南公司负责人高安峰和同事们的一项工作就是走村串户,发放明白纸,向老百姓普及农业保险知识。在当地的各种媒体上,农业部门推出的保险宣传也不曾间断。
但他认为,从点到面,想要所有老百姓都接受上述保险,还需要时间和实践。
好险种,推广好,尚需时间和火候
“农业保险大多数针对意外情况,这就意味着正常年景里,保险是‘隐身的’,这让一小部分种植户有了侥幸心理,不愿意掏钱入保。”了解情况的济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东峰的这席话一针见血。
针对此,当地政府拿出真金白银补贴,使得种植户只需要缴纳少部分的费用。
在众多农业险种中,“寡照指数险”的推广极具有代表性。农业寡照指数保险,主要针对温室大棚等受光照影响较大的设施农业而推出。
记者了解到,该产品对气象部门所记录的连阴天日数达到温室作物寡照指数标准时,进行损失赔偿。比如当初引入该险种时,连阴七天,每天光照不足三小时便可赔付;后来,为提高种植户积极性和针对当地气候特点,赔付门槛降到了连阴三天,每天光照不足三小时便可赔付。
但济阳区蔬菜中心主任陈兴卫发现,该险种在本地落地还需要更多努力。“区里专门开了大会,及时督导这件事,也进行了一定的宣传。”陈兴卫说,因为缺少典型带动,老百姓看不到保险的收益,那些缴纳保险的,“迟迟见不到回头钱”,导致该险种落地不顺畅。
部分农业保险遭遇推广难题,事情在慢慢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