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科技温暖陇原
田间铺画卷,人才作画笔,今年是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地甘肃第18年,也是甘肃书写服务三农新篇章的重举之年。
“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为有志于在农村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畅通了深入基层一线“毛细血管”。甘肃认定省级科特派、开启天津-甘肃双地科特派服务机制,把破解“三农”难题的又一拳打在智力支撑上,用一个个精准有效的创新举措,让科技温暖陇原大地。
壮大队伍:有土秀才,也有洋智囊
“桃树枝修剪了没?设施大棚的保暖被检查了没?你有不明白就给我打视频电话。”说话的是甘肃省第一位农民教授靳志强,58岁,40年果树种植经验,18年科特派工作,170多个荣誉证书,足迹遍布秦安县17个乡镇……中学毕业的靳志强靠着不停学习钻研,先后筛选出40多个适合秦安乃至全省发展的蜜桃新品种,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带动当地果农走上了科技致富路。
“从2002年甘肃被科技部选定为首批科技特派员试点省份之一以来,科技特派员队伍中不仅有靳志强这样的土秀才,也吸收了大批专业人才和东部智囊。”甘肃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王芳介绍说。2020年,甘肃选派了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359名,同时,出台《省级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给予经费支持。甘肃省科技厅联合天津市科技局在全国首次选派的145名“双地”科技特派员,引导果蔬、畜禽、食品等领域的18项农村适用科技成果入甘转化。
“来一趟不容易,恨不得每天能有25个小时。”专攻奶牛育种技术的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马毅由衷的感慨。这几年他带领工作队为平凉、庆阳、武威等地选育种牛上百头,线上线下累计培训人数达3000多人。“考虑利用全基因选择技术,帮助平凉红牛建立一个规范的选育技术体系,通过对种牛进行遗传评估加快育种进程,增强市场占有率。”刚聊了几句,他便匆匆赶去上培训课了。
精准服务:送去技术,也带头致富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为了让东乡县唐汪镇的村民提高栽植大接杏的积极性,2008年起,临夏东乡县自然资源局的高级工程师高庆作为科技特派员进驻唐汪镇张家村。“一开始我走家串户教果树种植技术时,农户根本不相信靠科技能救活那些老杏树。”高庆回忆道。
“说给大家听,不如做给大家看。”于是,高庆指导两户种植户用成活率高、操作简单的舌接法嫁接杏树,一年下来,两户都增加了五六千元的收入,这让其他农户都看到了希望。在高庆多年的带动下,张家村新栽唐汪大接杏等13000株,大接杏栽植产业初具规模。小小杏树摇身一变成了张家村的“致富树”,“要想富、种杏树”也成为村民的共识。
“要做到派的出、用得上、接地气、受欢迎,是对科技特派员这一称谓的最大认可。”去年举行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甘肃省科技特派员聂小明、谯显明、辛国、高庆,组织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科学技术局都获得了通报表扬。
促进转化:在田地间,也在产业链
“谯技术员来了,有问题的赶紧来工作站。”华池县各个村的工作群里,隔三差五就有这样的通知。自从2003年当起科技特派员后,华池县农技中心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谯显明在当地远近闻名。自然降水与作物需水不吻合,他就创新示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当年就增产粮食3万多吨;农作物多年来产量不高,谯显明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华池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
被派驻到甘肃爽口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丽萍,一方面帮助农户学习适合的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保鲜技术,另一方面推进优质种球繁育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公司科研团队强强联合促进当地百合繁育加工产业的升级。“自从科技特派员进驻公司,我们延伸产业链研发了百合胶原蛋白面部修复贴、百合原液喷雾等新产品,兰州百合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了。”爽口源公司的董事长吕斐斌对科技特派员高丽萍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