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酒泉:移民村“嬗变”幸福村
“移民群众由刚迁来住‘地窝子’,历经一代藏头房、二代土坯房,现在全部住上了砖混、砖木结构的安全房、小康房。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安全饮水实现了‘户户通’,许多移民群众开上了小轿车,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实现了,移民群众在2018年就提前实现了稳定脱贫。”12月4日,在甘肃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酒泉专场新闻发布会上,酒泉市市长王立奇通报了该市移民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成绩单”。
从苦日子到好日子的“嬗变”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按照甘肃省扶贫开发战略部署,酒泉市先后安置了“两西”移民、疏勒河项目移民、九甸峡库区等移民15.75万人,设置移民乡11个、行政村60个。截止2013年,全市识别精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7万人,其中移民群众4.88万人,比例高达68%。
酒泉市移民区大力发展种植业“酒泉市政府将移民村的脱贫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头号硬仗’来打,最主要的就是让农户走产业发展的路子。”酒泉市委书记吴仰东介绍说,除了组建37个驻村工作队常年驻村帮扶以外,政府筹集16亿元,优先发展枸杞、葡萄等产业,过去连水浇田都不会种的藏族、东乡族群众,慢慢适应了新生活,搭起了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枸杞、葡萄等高效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家家户户还建起了养殖暖棚,肉羊饲养量超过45万只。2019年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170元,超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541元。
生态搬迁,共享优质生活。过去“风吹石头跑”的戈壁滩如今变成了渠路林电配套成网的万顷良田。“集中改良移民村盐碱地14.5万亩,新建改建村组道路915公里,农电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家家户户购置了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翻田耕地、种植收获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王立奇介绍说,有些移民群众枸杞田打农药甚至用上了无人机,移民群众种田的条件比起在老家时可谓天壤之别。
挪“穷”窝,换“穷”业。近年来,酒泉市大力发展移民乡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幼儿园、学校、卫生室、文化中心配套齐全,免费校车走进了乡村校园,适龄儿童全部入园入学,移民群众的孩子升入高中、职高和中专的比例达到80%。移民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上了客车,电商服务、物流配送和4G网络实现了全覆盖。中心村建成了污水处理站,乡村组全部配备了环卫设施、清运设备和保洁队伍,政务服务全部延伸到了村一级,移民群众不出村就能办成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征程的起点,乡村振兴就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酒泉市委书记吴仰东表示,下一步,酒泉市将切实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着眼长远,激发移民搬迁地区居民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