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新冠疫情给口腔医疗改革带来哪些启示

来源:实事新闻头条 编辑:李丽 时间:2020-03-27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衣晓峰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口腔科难以复工,陈旧的口腔诊室设计存在感染风险,落后的医疗模式让患者就医无门,凸显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对医疗水平的提升及服务质量的改善,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3月26日,黑龙江省知名口腔修复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冯剑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上述看法。

新冠疫情给口腔医疗改革带来哪些启示

给门诊戴上一个“大口罩”

改善医生工作环境和患者就医环境同等重要。以常规口腔科门诊为例,疫情流行期间,口腔科很多设备在操作时对医务人员与患者都有很大潜在风险。那么,新形势下口腔医疗如何改进呢?

冯剑桥教授介绍说:研究表明,通风率越高,室内空气中的飞沫颗粒数量衰减越快,而缺乏通气或低通气率的房间一定会增加空气传播感染率和疾病暴发率;未来对口腔诊室的通风要求会越来越高,而诊室新风系统相关设计是行之有效的。

新风系统有别于空调和空气净化器,原理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的空气处理系统,由新风机将室外空气过滤并导入室内,通过管道将室内空气排出。冯教授建议新建口腔门诊或专科医院时,把新风系统和中央空调作为双标配,并长时间运转。

新风系统在关键时刻能够增加通风量、防止雾霾,减少环境污染和病毒侵害,相当于给门诊戴了一个“大口罩”。

大多数口腔材料操作温度都要求25摄氏度以下,即使人可以忍受高温,材料却不能忍受,环境温度要能靠空调维持。

实践证明,符合专业标准的独立口腔诊室,加上合理设计的感控,可以实现空气管理,既有助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正是口腔疾病治疗发展方向,符合医患双方利益诉求。

目前现有专科医院“大排档”式的诊室不容易掌控空气管理,感染风险危机四伏。患者隐私权也无法得到保护。冯剑桥建议这种医疗布局和设计应尽早整改。

多学科联合诊治,塑造“多对一”新模式

我国口腔医疗事业通过多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多个分支学科。冯教授指出,当前大型的口腔专科医院,设有放射科、牙体牙髓科、儿童牙病科、正畸科、修复科、种植科、牙周科等,虽然专业性较强,但看病流程复杂,极大削弱了临床效果和工作效率。实践证明,口腔疾病多学科联合诊治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医疗原则。

冯剑桥教授建议大范围拆分原有科室人员,将牙体、牙周、正畸、修复、口外等专业医生重组为一个全新的综合治疗科。最终的口腔门诊或专科医院,除综合科外,只保留口腔外科病房、门诊和病房手术室、儿童牙病科、放射检查科等五大科室。

有了“一站式”服务,此时的病人面对的是多位医生,非传统意义的“一对一”诊疗模式,而是“多对一”的服务新模式。有别于某些医院现有的VIP综合科,目标是针对广大病患且能得到专业治疗的重组科室,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新的治疗模式还可结合新一代互联网平台和通信技术,通过网络预约咨询、数字化诊段、治疗、模拟治疗效果、预后追踪等一系列手段,真正体现“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

口腔数字化优势和趋势颠覆传统认知

冯教授指出,新冠疫情促使各行业均会加速智能化和数字化进程。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大数据、云计算、医疗信息化、远程诊断和会诊、手术机器人、分享医疗、专业及非专业在线教育、VR/AR等很多相关技术理论,在5G技术的加持下医疗行业必然也会有突飞猛进的变革。

几十年来,口腔数字化的进程不断优化,在整个医疗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以修复科为例,从诊断到修复,数字化程度均极高。从过去传统的口内取模到现在的数字化立体光学扫描印模、CAD/CAM技术、3D打印修复体快速成型技术等,只需数字信息,再不需要传统的模型传递,也隔绝了门诊到加工渠道的病毒传播途径。

新一代诊所内数字加工技术,减除了模型修整、消毒、设计、包装、物流等时间,相当于义齿“前店后厂”,患者甚至一天内就可完成过去需要一周或十天才能做好的修复,这种“一日有牙”技术,直接让患者感受到了智能医疗的魅力,完全颠覆了传统认知。数字一体化医疗体系,实现了医疗水平与患者需求的高效匹配。

冯剑桥强调,这次突发的疫情再次提醒口腔医务工作者,减少椅旁工作时间的重要性、必要性。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站务联系QQ :

Copyright © www.szworkshops.com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