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部队与一座博物馆的“隔空联动”
相隔1800多公里,两封家书“相遇”了
■于若恒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雷 彬
这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课——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课堂上,2小时的课紧紧围绕着2封家书展开,包括了2个教学地点,由2位教员共同完成。
两封家书的作者,一位叫王建川,另一位叫徐木生。在信中,他们一个写下:“战士的决心早已融进枪膛,为了祖国,我不惜血染战旗……”一个向父母诉说:“哪怕是鲜血流干,我也甘心情愿……”
是家书,也是绝命书。多年前的一场战斗,两位年轻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写下这些激扬的文字,毅然走上战场。战争结束后,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革命烈士。
后来,这两封家书分别被家属赠予部队。其中一封,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另一封留在老部队,跟随一代代战友辗转移防。
岁月不居,初心未变。这一次,在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两封家书同时展现在官兵面前——
支队史料文物室,上等兵周恩瑜念出徐木生烈士给远方父母的留言,倾诉着一腔热血;军事博物馆一隅,讲解员赵楠诵读王建川烈士的信笺,诉说着无悔信仰。
从部队营区到首都北京,两封烈士家书跨越1800多公里,在一块屏幕上“相遇”。这堂教育课,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给支队官兵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这场“隔空联动”背后,是该支队对传统教育资源的深刻挖掘和精心设计。一段时间以来,该支队联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共同建立常态化联教共育机制,在党史军史学习、人才交流培训、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开合作。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史料和文物资源,是部队官兵学习党史和军史的一座宝库。该支队历史悠久、战功卓著,也是军事博物馆了解一线官兵所需、汲取胜战之力的重要平台。
“这一机制,蕴含着我们和军事博物馆双方携手并进的愿景,也承载了我们紧跟时代需求、着力铸魂育人的共同追求。”该支队政委王涛说。
曾经,一位教员、一份教案,就能组成一堂教育课;如今,官兵的“第二课堂”“移动教室”和“客座讲师”越来越多。这一次跨越千里的教育联动,给双方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与惊喜,也让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的活力。
一支部队与一座博物馆的“隔空联动”
■蒋建光 石耀鑫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雷 彬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在军史长廊前开展军史学习教育。蔡子梦、叶根根摄
这是一次寻根,也是一次探路
一年前,于若恒受领了一项特别任务。
作为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宣传科干事,于若恒准备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加一场针对全军军史场馆讲解的业务培训。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出发前,支队政委王涛专门给于若恒布置了一项任务:在军事博物馆里,寻找属于支队的历史记忆。
这项特别任务的开端,还要从一座小岛说起。
2年前,该支队某大队政治指导员蔡子梦因公出差,来到位于广东湛江的硇洲岛。对于支队官兵来说,这座面积仅56平方公里的小岛,也是他们心中的圣地——
1950年春天,解放海南岛的出征号角从这里吹响。该支队前身部队官兵战风斗浪,突破重重封锁,成功渡海登岛。后来,他们被授予“渡海先锋营”的荣誉称号。
渡海先锋的故事,蔡子梦早已听过无数遍。来到硇洲岛,他惊喜地发现,这里建起了一座渡海先锋营纪念馆。
纪念馆内,文物整齐排列,游客络绎不绝。作为“渡海先锋营”的传人,蔡子梦在这里听到了许多从前未听过的历史细节,了解到许多从前不知道的战斗故事,深受触动。回到部队后,他向上级建议:能否组织官兵到这座纪念馆参观,进一步学习支队历史?
这件事,支队政委王涛也琢磨已久。4年前,他来到支队时,部队刚刚经过移防,调整为新型作战力量。上任前,王涛就了解到支队过去的战功赫赫。面对新的驻地营区、编制体制和使命任务,他希望支队官兵能从历史中传承信仰、汲取力量。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部队多次移防,许多历史资料和老物件随着时间流逝散佚各处,支队现今留存的内容也有许多缺漏。因此,追寻支队的历史足迹,成了支队党委的长期任务。他们最先想到的方案,就是探访各类纪念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