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学员成长的必经之路:从象牙塔走向练兵场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
傍晚训练结束,通信员去传达室取回信件,转交给陆军工程大学大三学员张若涵。张若涵看到地址,兴奋地喊来战友,一同打开他们期盼许久的来自基层战友的信。
3张塑封好的照片,既是约定也是见证。临别的那张合影上,挤满一张张充满朝气的笑脸。张若涵看着照片中自己愈加硬朗的线条和坚毅的眼神,部队火热生活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阳春三月,该校石家庄校区组织大三学员奔赴部队,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基层实习。背起行囊,踏入营门,从象牙塔走向练兵场,这是每一名军校学员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像铸铁历经火热的熔炉终会锻造淬炼为可堪大用的好钢。
由铸铁变为好钢,是含碳量的减少,是金属成分的纯化;由学员成长为基层排长,是含“战”量的增加,也是能力的拔节。
成长的帆船在大海破浪前行的过程中,速度会调整变化,但航向永不迷失,终会到达彼岸。于他们而言,这段历程中有看得见的变化,也有看不见的坚守;于他们而言,这是一场收获满满的青春淬炼。(冯光明 孙顾峰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肖力铭)
学员参加实习单位单兵综合演练。吴权顺 摄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光’,自己也将变得更加‘闪亮’”
按照惯例,每一名新同志的入连仪式都在荣誉室举行。作为初来连队的实习学员,朱泰堂也不例外。
走进荣誉室是为了创造更多荣誉,传承连队历史是为了书写新的篇章。春去秋来,一茬茬官兵接续奋斗,这支从革命年代走来的光荣连队,用满墙的锦旗和奖杯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贯穿全篇。作为陆军工程大学“蒲公英”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小分队成员,朱泰堂对于“奋斗强军”也有自己的理解。
“在荣誉连队来一场‘奋斗强军’主题宣讲,想一想都令人有些激动!”了解情况后,朱泰堂的想法得到指导员的认可。
初步准备完讲稿后,朱泰堂邀请指导员和同班的几名战友提提意见。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登台后,朱泰堂本想“一展风采”,没想到冷了场。
“课件很精美,讲述也很流畅,我甚至还借鉴了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可是,宣讲为什么突然不‘叫座’了?”朱泰堂有些纳闷。
“政治教育有‘根’有‘魂’,才能真正打动官兵。把讲稿内容扎根在连队的‘红色沃土’上,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连队指导员的一番话引起朱泰堂的思考。
带着这些想法,朱泰堂迅速整理思路,根据连队“大事记”,着手寻找荣誉背后的故事。茶余饭后,他总是围坐在官兵们之间,从大家不经意的交流中,捕捉更多点滴细节。
为了帮助朱泰堂备好这一课,指导员还召集连队官兵,在活动室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点赞大会”。活动尾声,朱泰堂没想到,自己居然也成了官兵点赞的“热门对象”。
“我们看得到荣誉的光芒,同样也看得到每一个默默奋斗的身影和每一位积极向上的同志。这样的‘点赞大会’初衷,就是为了放大这些身影、鼓励这些进步!”指导员的总结让人印象深刻。
带着欣赏的目光去发现连队的战友,去找寻身边的感动。朱泰堂恍然发现,原来榜样就在身边、人人都在发光。
正式宣讲那天,朱泰堂早早来到连队学习室,深吸一口气,踏上主讲台,没有教案也没有课件。伴随着他“如数家珍”的讲述,一个个发生在大家身边却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小故事,渐渐汇成一片光芒,铺展在战友之间。
这堂课结束时,热烈的掌声响起。看着台下的战友们,朱泰堂觉得这堂课远远超过自己之前的每一次宣讲。
要想把政治理论讲到官兵心坎,单单走近官兵,住在班排宿舍之中,效果也许并不如意。只有善于发现“闪光点”,营造彼此认可、相互鼓励的氛围,用兵言兵语讲述动人故事,才能让听众产生共鸣。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光’,自己也将变得更加‘闪亮’。”现在,对于未来怎样做好基层政治工作,当好一名合格基层干部,朱泰堂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从‘当兵打仗’到‘带兵打仗’,我准备好了吗”
满载实习学员的大巴车刚刚驶入部队营门,学员周子龙就欣喜地从座位上探起半个身子,使劲儿扫视着窗外熟悉的院子。